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央行近日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过去一年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平稳有序处置了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防止风险恶化和蔓延,成功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000多家中小银行整体经营稳健

  为精准掌握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央行去年开展了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去年四季度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覆盖了43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4家大型银行和4355家中小机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共587家,占比达到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4000多家中小银行整体经营稳健,资本和拨备水平充足。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超过99.2%的中小银行流动性比例高于监管要求,中小银行流动性水平充足。今年一到三季度,中小银行实现净利润4483.5亿元,抵御风险的“弹药”充足。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就金融风险来讲,没有被发现的金融风险其实是最危险的。现在我们能够识别出这些高风险金融机构,相信也会对这些金融机构做种种压力测试,同时也会对这些机构的经营状况做持续地跟踪和监控,有利于防止这些金融机构自身出现的问题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得到平稳有序处置

  关于外界关心的包商银行风险处置问题,央行在报告中说,今年5月24日,央行、银保监会依法果断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接管托管工作进展顺利,包商银行正常经营,没有出现客户挤兑等群体性事件。

  包商银行的风险处置得到业内人士一致好评。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说:“从过去的角度来讲,如果出了风险,大家可能都比较担心自己的钱是不是收不回来了,但是这一次,我觉得包商银行采取的措施还是比较合理的,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的介入,实际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让银行能够正常经营;对于个人而言,也不用担心存款是不是会发生损失。整个处理比原来更加规范化、市场化、法治化。”

  徐高认为,长期来看包商银行有序处置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包商银行事件事实上还起到了打破刚兑、强化市场纪律的效果,这种效果对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健发展应该是有利的。”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在报告中提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一年,央行会同相关部门,对威胁金融稳定的重点领域风险,及时“精准拆弹”;对可能持续存在的潜在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逐步化解,实现“慢撒气、软着陆”;对于将来可能显现的“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强化日常风险监测与评估。同时,在风险化解和处置过程中,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保障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

  展望未来,央行认为全球经济金融动荡源和风险点仍在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潜在风险隐患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较强,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下大力气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等“六稳”工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防风险的重要着力点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过程中,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仍是重要的着力点。宗良说:“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会为经济注入坚实的基础,而坚实的基础是金融机构有效地防控风险的最重要保障,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风险逐步得到化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业内人士还建议:高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给这些高风险机构提供更好的防范风险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