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15日)发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和PPI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3%,为近6年来首次触及这个水平,而猪肉价格上涨是推高CPI涨幅的最大因素。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然处于温和区间。而9月份PPI同比下降1.2%,专家分析认为生产资料市场面临一定通缩压力。

  专家:CPI上涨3%左右仍然是温和通胀水平

  从同比看,9月份CPI上涨3%,涨幅比8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记者查阅资料发现,CPI月度涨幅上一次触及3%是2013年11月份,距离现在已经接近6年。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从经济研究和国际经验看,CPI上涨3%左右仍然是温和通胀水平:“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温和通胀水平是控制在3%以内,当然,3%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警戒线。如果只是在3%左右,我们也会认为通胀目标是合适的,证明我们是有效地控制了成本的上涨。但是如果是很大地超过了3%,可能就需要采取更强力的措施。”

  稳定生猪生产措施需持续发力 考虑增加低收入群体补贴

  此外,9月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食品价格上涨11.2%,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2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对9月份CPI拉动效应特别突出。而猪肉只是食品中的一类,食品也只是8个大类中的一类。

  三季度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揽子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认为,这些措施要真正发挥功效恐怕要等到明年三季度,在这期间,可以考虑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供给这里,要么增加进口,要么把官方储备肉往市场投放一些,改变市场的供给,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的供给量。”

  建议下一步要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发力

  9月份PPI则是同比下降1.2%,降幅比8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这其中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输入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说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仍在延续,“要通过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一系列工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比较好的配合,真正把扩大内需的效果加强起来,进而缓解供大于求的矛盾。”

  而从环比看,生产资料价格已经由降转平,说明之前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显现。刘向东建议,下一步要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发力,着重提振制造业投资,比如汽车业投资。“在这方面就是要增加汽车方面的投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吸引国外的投资进来,然后增加整个外资的投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