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听共和国这样走来】水利华章

2019-09-10 11: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淮河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在淮河两岸拉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大幕。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蔡敬荀:解放初期,那个时候淮河发生大水,中央决定治淮,应该说是新中国第一条有系统治理的河流。

  原润河集工程民工杨瑞林:干活的时候在工地,人多得很,都挤不动,搞劳动竞赛。

  佛子岭水库灌浆队队长刘蔚起:灌浆、钻探也没有学过,我们是一边干一边学。

  1954年6月,淮河佛子岭大坝提前完成浇筑。同年7月,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流域暴雨,刚刚建成的佛子岭水库,较好地缓解了抗洪压力,为淮河下游筑牢了“水上长城”。

  从1950年至1960年,国家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攸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项目,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

  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说:“当时为了根治黄河,国务院专门请了苏联专家组,来指导搞黄河的流域规划。”

  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建设高潮。  

  1992年4月,建设长江三峡工程议案由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1994年12月,三峡正式开工建设。随着大坝浇筑到顶,2009年三峡水利工程正式竣工。作为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最大坝高181米,体积1600万立方,可使下游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长江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表示:“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已经验收的项目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优良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堤防残破、江河泛滥的同时,中国的治水思路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重大转变。

  河长制上升为国家行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中国水利全面实现“走出去”,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水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编辑:卢海宁

  播音:马晓勇

  制作:刘勤力

  审稿:朱宏钧

  终审:蔡万麟 杨春阳

编辑: 赵亚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