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基层科普工作痛点难点待解决

2018-09-19 09: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记者吕红桥 实习记者顾晓晓)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今天(19日)继续举行。根据中国科协数据,截止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虽然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提升很快,但全球排名仍然不高。

  媒体若出现伪知识 更容易误导公众

  公众提升科学素质主要靠科普。在中国科协的努力下,我国基层科普工作有声有色,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人群差距也都在缩小。但与此同时,科普工作也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从记者的随机采访来看,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相对比较集中。

  记者:您平时一般怎么获取科普知识?

  市民甲:听讲课、电视、报纸、书籍,各方面都可以获取。

  市民乙:一般比如从电视、新闻、手机获取。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最常见的渠道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指出,如果媒体出现了伪科学知识,反而更容易误导公众。“媒体当中会夹杂着很多真正的科学知识和伪科学知识,比如‘占星术’现在也已经有了,见面就要问你是什么星座,看能不能交朋友。如果星座不合就‘再见’了。”

  科学家应该承担更多科普责任

  从科普人员来看,目前我国有20多万专职科普人员,180多万兼职科普人员,加在一起超过200万人,看起来队伍庞大。但实际上,专职科普人员往往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上消耗大量精力,无法全身心投入科普工作,而兼职科普人员又缺乏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薇建议,应该由科学家承担更多科普责任。

  她指出,我国有9100万专业的科技人员,如果在他们本领域的研究当中、在他们所做的社会活动当中都有科普这一项,那么我国公众能够享受到的科普带来的东西就非常多。

  在科普资金方面,从科技部公布的数据看,近年来我国科普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不过李大光说,真正申请科普经费时,能拿到钱的研究项目往往种类很单一,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项目,导致公众不能获得全面、客观的科普研究成果。

  据李大光调查,在很多城市甚至边远地区,大部分地方都在讨论当地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至于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工程导致的水电问题、环境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就不讨论了。

  科普服务项目不接地气影响实际科普效果

  在科普活动方面,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是科普日、科普展、科普大篷车等活动。而河北正定科技馆馆长秦瑞强认为,有的科普活动片面强调形式,没有为受众充分考虑,影响实际效果发挥。有的科普服务项目不接地气,不是观众需要什么就去研究什么,都比较高端,离观众比较远。比如流动科技馆一套设备200多万元,到了各地市以后,或者没有场地,或者放到学校。本校师生看起来方便,但其他学校的学生参观就有很大困难。

编辑: 张潇祎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