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两会记者观察】如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18-03-16 09: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吴桐)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这让不少群众为之叫好。如何才能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互联网+政务服务” 打通数据、化繁为简

  经济之声微信公众号征集了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有网友提出“办理住房等不动产手续非常繁琐,项目众多,能否化繁为简?”面对网友的提问,罗强说,将政务数据打通,建立网上政务平台,是个好办法。比如填一张表,输入姓名、身份证号以后,各种东西都可以抓出来了,就不用到一个窗口填一个表,到一个部门又填一张表。这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但是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能“放”的尽量放下去 该“管”的要管起来

  说起“放管服”改革,罗强表示,从“放”来讲,能够“放”的事项,都尽量往下“放”,他们成立了集中审批局,把很多章放在一起,让企业和百姓能够从一个门进,一次就把事办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还有290多项各种证明都是需要开的,后来我们下决心进行清理,只保留15项。”

  “放”下去了,还要“管”得起来。说到“管”,罗强指出,建立“互联网+政务”的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为依托的综合执法体系,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群众。罗强举例说,在崇州,梅宏院士的团队通过软件把一些数据打通,利用大数据,将很多部门的监管权集中到一个部门,形成了综合执法局,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此外,每个人还配了一个综合的执法仪,进行痕迹化管理,从而可以保证执法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延时”举措更好地服务群众

  放也好,管也好,最终是为了服务。罗强说到的“延时”措施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说,过去当地政府办事大厅和很多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比如博物馆、美术馆,跟百姓的作息时间一样,“等你下班了,他也下班了”。实施了“延时”措施之后,这些地方星期六和每天中午的一个小时都要上班,晚上也不是五点钟下班了,而是开到8点半,这样通过“延时”措施来更好地服务群众。

  罗强说,这些“放管服”的改革,在吸引企业和人才上的确显出了成效。“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市场主体2017年增加了42万户,增幅达到了45%,然后我们通过新的人才政策,去年大概吸引了13万本科以上的毕业生。”

编辑: 昌朋淼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