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等于简单的行政干预

2018-01-09 08: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深入宣传十九大精神,探讨破解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问题,经济之声推出年度呈献《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由经济之声评论员与100位决策国家前途、研究改革发展、关心社会民生、挺立时代潮头的人物,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展开对话。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等于简单的行政干预。

  吴晓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的研究。

  陈爱海:“说到金融改革,从政府方面,从企业方面,包括金融行业自己,包括广大的消费者,可能都希望金融下一步改革,改得更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会来自哪里?”

  吴晓求:“中国金融改革的力量来自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来自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来自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金融改革的推动力。金融的任何变化,都是来自实际需求的变化。没有需求的变化,金融即使做那么多眼花缭乱的创新,就是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跟实体经济没有关系,因为实体经济不需要你,你只是自己在那里玩儿。”

  陈海爱:“自娱自乐。”

  吴晓求:“金融不能自娱自乐。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需求是它创新的一个动力。但这不是主线,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能把金融机构的相互需求,当作我们金融创新的主线和主要动力,这就会出问题,这个金融体系慢慢的就会成为危机的温床,危机的温床慢慢就出现了,它就会追求高杠杆,它就会追求非常高的利润,它就会进行博弈,赌博的心态就出来了。

  推动力量一是来自市场,来自市场对传统金融的脱媒的力量,让市场直接发挥作用,这是第一种力量。第二种力量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会改变原来传统的金融业态,它会使得金融的服务,例如产品的设计、成本更加符合来自实体经济、来自老百姓的需求。第三个是来自国际化,来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因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就要完善,一个不讲诚信的国家,还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吗?中国金融国际化虽然会传来新的风险点,但是它有利于中国金融基石的稳固,信用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我们法治的进步。”

  陈爱海:“十八大提出来的是‘完善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而十九大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个用词上的变化应该怎么理解?”

  吴晓求:“十八大当然面临着一些监管如何改进,到了十九大也面临着监管改进,因为中国的金融结构,从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原来是直接融资占主导,银行和银行类金融资产占到全社会资产的80%以上。那个时候,只要把金融机构管住了,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就稳定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来自市场的资产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这个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快接近一半了。这个时候你说我把机构管住了,那不见得。既然这样,这个社会的监管架构就要发生变化。原来的监管架构主要是监管机构的,因为当时机构风险占主要,所以监管机构是对的。虽然金融机构的风险仍然非常重要,但是有一个与它几乎同样的风险出来了,就是透明度风险。所以整个社会监管架构,就需要加强对产品和透明度的监管,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在十八大是没提的。一方面原因是,当时金融的规模还没有今天这么大,金融来自市场化的部分没这么大,所以市场的风险没有今天这么大。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句话,不是简单的行政干预。我们要记住第一句话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现在很多人记住了,但是它是通过强烈的干预,来试图守住这个底线,试图通过化解前期的风险,让风险提前爆发,也以为是守住,这是不对的。企业做得好好的,突然间去加强监管,企业运作中断了,势必会出现危机。所以我认为,金融要科学,不能够望文生义,我们要认真梳理它们的关系。”

编辑: 昌朋淼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