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京津冀 这三年】用体制创新突破重重壁垒

2017-02-25 13:2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采制:央广调研行报道组)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长期以来,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省级区划,之间天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政策差异和行政区隔。为推动三地协同发展,三年来,京津冀加快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包括药品监管的延伸、技术职称的三地互认、通关一体化等,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系列报道《京津冀,这三年》第六篇:用体制创新突破重重壁垒。

  

  记者:“这边都是生产原料药对吧?”

  王海明:“全是原料药。”

  春节假期刚过,北京万生药业位于河北沧州新的厂区,已经忙活起来了。厂区工程建设负责人王海明说,公司从2010年就开始考察异地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

  王海明:“我们有所有原料药的批文,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原来的原料药车间只有700平米。药品生产的转移是严格受控的,要进行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转移,要做很多验证,至少要两三年,投入也非常大,平均每个品种至少一千万以上。”

  原料药自产能够节约大笔成本,许多药企苦于北京市内局限的土地和漫长的文号转移流程,有意愿到河北建厂。2015年冬天,北京和河北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二局局长沈玉堃说,“延伸监管”这一改革,破解了迁移的最大难题。

  沈玉堃:“这些医药企业的诉求就是想要保留住北京药这个身份,在2017年底前要完成(疏解)。北京食药监局和我们河北省药监局一块给国家药监 总局打的报告,最后批复了这种延伸监管的模式,北京食药监会专门分一个机构过来,监管咱们这边。”

  管理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延伸监管”落地之后的几个星期,就有20多家北京企业与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目前,园区一期共签约北京药企53家,占到了全部66家签约企业的绝大多数。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必须为企业打破三地布局面临的各种壁垒,这其中也包括人才流动的壁垒。去年,京津冀三地实现专业技术职称互认,天津市人社局人才流动开发处副处长祝露说,三年来,随着产业加快转移对接,北京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改革也得适应和推动这种趋势。

  祝露:“其他区域的人才来到咱天津工作,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是可以互认的,我们就不再进行复聘或者是重复的确认,省去了这么一个流程。”

  这些都是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众多体制机制创新中的缩影。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货物跨关区报关提速一倍;2015年6月,京津冀网上办税统一平台上线运行,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为企业三地布局创造办税便利;就在不久前,保监会宣布开始在京津冀地区试点跨区域经营备案制,为中小险资企业迅速拓展京津冀市场开辟通路……每一项改革的落地,都是破除壁垒的尝试。

  2015年,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徐绍史表示,三地探索会为其他区域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

  徐绍史:“在人口经济非常密集的地区,怎样调整经济结构、空间结构,走出一条新路,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不但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群的发展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未来)像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等都会有一批新的成果。”

  

  记者手记:京津冀三地 以另一种方式“欢迎您”

  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要让这样的“三兄弟”携手共进,难度可想而知,并且没有先例可循。

  要解决体制机制障碍,首先“三兄弟”得经常沟通,看看问题在哪儿,说说如何解决。我在调研中得知,京津冀三地建立了三个层面的专门的对接工作机制,不仅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还要开展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以及各部门常态化会商,随时沟通应对新发现的难题。

  “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已经开始打破,不少显性或隐性的壁垒正在化解。比如一直以来从北京进入河北,马上会收到一条某电信运营商的手机短信:河北欢迎您!而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三地或许就会换一种方式欢迎您。

  京津冀三地“欢迎您”的新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更便捷的交通一体化、用产业转移催生的更多商机,还有因协同治霾而值得期待的更好环境……这些,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已经探索积累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期待三地协同发展带来更多突破!

编辑: 赵亚芸
关键词: 京津冀;体制创新;原料药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