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天下财经

郑新立:宏观调控基调要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

2014-02-24 07: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财经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王浩)据经济之声报道,近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中国经济专家斯蒂芬·罗奇发表文章称,中国短期过分强调速度,可能会牺牲了结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日前举办的第56期“经济每月谈”,将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与稳中求进的相互关系”,专门就此展开探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就此作出分析。

  在郑新立看来,解决洛奇先生的担忧,恰恰是今年宏观调控改进的重点,也就是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控为主,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这句话怎么理解?通俗点讲,就是调控的核心不是为了保速度,而是为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因此也就不能再单纯地依靠放松银根,走高投资、高污染的老路。

  那如何去做呢?郑新立认为,宏观调控今后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并且以财税政策为主。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计划手段会干预市场,而金融政策往往会泥沙俱下,缺少选择性,而财税手段,则是精确打击。

  郑新立:主要运用财税杠杆,包括贴息、资本金补助、降税等手段,来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的投向,金融杠杆主要是管总量,财税是管结构的,所以在宏观调控转向结构调整为主的时候,要更多发挥增加财税杠杆的作用。

  第二颗棋子如何落下?郑新立提出,在引导结构调整时,要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变。所谓选择性,就是挑选几个产业来实施优惠政策,但今后这样的政策应该越来越少。

  郑新立:比如现在实施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物排放,所有能够实现这个功能的投资,都应当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即使是传统能源行业,如果能够实现减排目标,同样也要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转型,市场供求也大体平衡,因此他们主要运用总量调控就能够达到目标,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因此郑新立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必须要兼顾“结构调整”的因素,不能照搬西方,否则会延误我们的发展进程。

  郑新立:如果只靠货币政策引导总量的变化,那对结构调整就很难起到作用。特别是公共服务的完善、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运用经济杠杆来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需要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如果没有宏观调控的引导,转型就会旷日持久。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杨雁霞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