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全球芯片供应紧张,引发显卡、手机等数码产品价格连涨;分析称“芯片短缺局面,将持续一年以上。”这将对产业和数码消费带来什么影响?导致眼下芯片“供需倒挂、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从企业和供应链角度,如何看待和应对“缺芯潮”?除了手机数码,智能汽车等领域又会如何突破芯片短缺难题?

资料图(图片来源:CFP)

目前,“全球缺芯”已经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由此衍生的显卡、内存价格疯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供应紧俏,汽车产能不足等问题也尤为突出。有分析指出,“全球缺芯”还将持续一年以上。

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报告指出,半导体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全球169个行业。从钢铁产品和预拌混凝土生产,到建造空调系统、冰箱、啤酒厂的所有行业,连生产肥皂也受到了芯片危机的影响。

黑天鹅事件和市场误判,导致芯片市场“供需倒挂”

本周,小米集团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在分析眼下各行业的“缺芯”现状时指出:“一部5G手机所需要的芯片数量和产能大约是4G手机的2倍,其中射频芯片需求大约是4倍,而目前中国市场约80%的手机已切换到5G手机。一部智能汽车所需的芯片数量是1000多颗,今年一季度全球约有100万辆智能汽车,因为‘缺芯’不能生产,全年预计将有300万辆‘难产’。”

卢伟冰表示,由于对疫情的误判和全球多个“造芯”基地遭遇黑天鹅事件等原因,芯片产业出现了“供需倒挂”。

卢伟冰认为,芯片产能的增加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此前行业判断疫情会导致经济下行、购买力下降,很多芯片投资因此推迟,但三、四月份全球手机市场已经快速复苏,当大家发现需求出现后,再增加产能也来不及了。卢伟冰说:“芯片产业投资周期长,一般约2-3年;投资金额大,投资一条线需要二、三百亿美元;产能调配慢,后端产能调配大约需要6个月周期。今年年初,拥有多个晶圆厂的美国得州奥斯汀大雪,整个城市断电、断水,陷入瘫痪,日本、台湾地区今年也出现地震、断电等状况,这些让芯片紧缺问题雪上加霜。”

三季度或迎结构性缺货,三类芯片最为紧缺

据卢伟冰预测,行业三季度将迎来最艰难缺芯潮,“缺芯”情况至少会影响未来一年,甚至更长。缺货会从全面性缺货进入结构性缺货。他指出:“一部手机里有处理器芯片、电源芯片、存储芯片、驱动芯片、音频芯片、感应芯片、射频芯片等。大类下分子类,子类下还要用到很多颗芯片,只要有一颗芯片采购不到位,手机就不能生产出来。”

卢伟冰认为,当下有三类芯片最为紧缺,分别是处理器芯片、屏幕驱动芯片、电源充电芯片,而“缺芯”的情况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幸免。据他介绍,当前芯片价格大幅上涨,每片旗舰芯片售价超过1000元,准旗舰芯片五六百元,处理器芯片上涨了20%-30%,屏幕驱动芯片上涨了2-3倍。

“缺芯潮”下,大厂供应短期有保障,警惕游资炒作

“缺芯潮”也在数码消费圈引发热议,对于这一话题,业内资深从业人士以及分析师的观点和情绪各不相同。

媒体报道,今年3月以来,小家电行业的各类基础、成熟制式芯片供应紧张。比如,某类功能芯片的价格甚至从3元,涨到了10元。一些家电巨头甚至考虑自建芯片产能。那么,“缺芯潮”会不会引发跨行业的抢芯大战呢?

《新潮电子》杂志执行主编徐林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无需过度担忧。徐林说:“家电行业用的芯片很多是成熟制程的芯片,手机行业用到的处理器等芯片是先进制程芯片,不是同一类。”徐林表示,供应链一般是提前6-8个月下单,所以目前大厂商的手机芯片供应基本还是可以保证的,关键是排产问题。在他看来,多年以来芯片行业都处在比较平衡的状态,现在突然失衡,最需要警惕的是短线资金炒作,囤积居奇。

乐观派:缺芯最艰难时刻或是“伪命题”

芯片行业人士、芯谋研究院研究总监王笑龙相对乐观地认为,缺芯最艰难的时刻已经暂时过去,中国芯片产业接下来应立足于成熟工艺基础的芯片领域,加快“补芯”之路。

王笑龙介绍称,行业此前预期“缺芯严重”,因此厂商都在积极备货。还有很多厂商采取“重复下单”的方式,即在一家供应商下单后,为防止被砍单,在另一家供应商处同时下单。这都导致了供需关系曲线的振幅被放大了。

王笑龙认为,今年三季度可能是一个博弈时间点,上游原材料价格被炒得太厉害,下游终端厂商利润被压薄,销售动力降低,一些炒作囤货的机构已经嗅到风险,开始减少库存。

在谈到国内芯片行业“自主替代”这一问题时,王笑龙指出,半导体芯片既有最先进的纳米工艺,也有成熟的0.25um工艺,而大多数芯片实际上是用成熟工艺制造的。“自主替代”首先要立足于这些相对简单的成熟工艺,把基础打扎实,解决装备、材料、零部件问题。这样,既要坚持全球化,但当别人限制国际合作时,也不至于乱了阵脚。

“缺芯潮”将在价格手段下“动态平衡”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认为,“缺芯潮”会伴随着市场、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达到动态的供需平衡。孙燕飚说:“三季度的确是‘缺芯’高峰,一季度中国手机销量接近1亿台,5G手机占71%。而第三季度是手机销售旺季,芯片涨价必然会带来终端涨价。谁有供应链实力、谁有现金,谁有品牌议价能力,谁就有芯片。否则,就将被淘汰出局了。尽管是高峰期,但供需仍然是平衡的,是通过价格体系来调整的。”孙燕飚还预测称,中国芯片产业三年内一定会做到芯片自给自足。

汽车产业:“长期协定模式”应对缺芯潮

面对“缺芯潮”,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最近纷纷尝试改变芯片采购方式,由分批采购转向长期协议采购,一些企业尝试把半导体采购合同延长到多年甚至十年。

有消息称,丰田正考虑与半导体厂商签订多年合同,已开始与英飞凌、台积电等企业商谈,戴姆勒也在考虑签订芯片采购长期合同。与此同时,德国大陆集团、博世集团等零部件厂商也被曝正在与存储芯片企业商谈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业内分析,汽车芯片迭代周期长,所以适合做中长期计划,长期协定的目的是锁住产能,优先保证车辆交付。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目前还没有自主品牌车企签订芯片长期协议的消息。

汽车行业“长协”应对缺芯潮(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

业内担心,长期协议模式将导致汽车芯片供应出现马太效应,大厂订单量大导致芯片价格成本优势大,中小厂商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缺芯”和成本过高问题。

另外,“长协”模式的定价机制也受到关注。有人担心,如果将来汽车芯片产能恢复或大幅增加,签订了长期协定的车企恐怕仍然要被迫高价采购。对此,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制造研究室主任史强说:“长期协议有多种,一种是战略合作协议,约束力不强,还有一种是签长单,但并不把价定死,而是两年或半年一调价,一般不会锁定价格。”

也有人担心,汽车芯片和手机、电脑芯片同属于先进工艺芯片,汽车企业签署“长协”后,会导致芯片产能向汽车芯片倾斜,从而加剧消费电子芯片紧缺态势。在史强看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他指出,目前汽车端芯片用量比电子消费终端小得多,撼动不了消费端大需求量的地位。谁更需要、谁提价更多,要看市场竞争的情况。

(作者: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 王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