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爱评论》特别访谈——“编织奇迹的中国纺织业”本期播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陈爱海(右)对话端小平(央广网发 安健 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国人关于穿衣的难忘回忆。回顾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端小平认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没得穿到有得穿;第二个阶段是从穿得暖到穿得好;第三个阶段是从穿得有品位到穿得有个性;现在正在经历第四个阶段——从穿国际品牌到穿民族品牌。

  说起新中国纺织业70年来的巨变,端小平列出一组数字:6543。其中,“6”是指我国生产的中高端纺织品服装,占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5”是说我国的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到全世界的50%;“4”指的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到全球贸易总量接近40%;“3”是指我国纺织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到全球纺织行业从业人数的30%。

  端小平进一步解释:“我国加工了全球50%的纤维,但是我们做出了超过60%的中高端产品,这说明我们的加工水平高、产品品质好;与此同时,我们占了全球50%的纤维加工总量,但只用了全球纺织产业工人的30%,这说明我们的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高。”

  曾几何时,很多中国人以穿得起外国品牌的服装为荣,而今天,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穿国产品牌。究其原因,端小平说,一方面是我们东西越做越好,以前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材料上,以及加工缝制的质量上,确确实实有差距,而现在这个差距已不存在;另一方面,以前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崇尚有些盲目,而这些年大家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品牌而额外付出更多。未来,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富起来”的国家,他们所接触的产品并不比国外差,甚至在有些方面比国外的还强,所以他们会更加亲近民族品牌。

  端小平说,尽管我国的纺织化纤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和新时代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起来,还有短板需要补齐。首先是,我们经过长期努力已经追赶上别人了,别人就会加倍地努力,想办法再一次甩开我们,所以不能松劲;其次,我们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和百姓消费需求都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形势,中国纺织化纤如何补短板,找准突破口?端小平开出“四大药方”:

  第一,加强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只有把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做好了,才能保持领先。

  第二,着力打造百年老店。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品,更关键的是要聚焦主业。前些年房地产太容易挣钱,很多企业搞到半道去搞房地产了,再搞到半道又搞到P2P去了,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打造百年老店的。而纵观国外的大品牌,历史都很悠久,百年老店意识都很强。

  第三,进一步发力高性能纤维。高性能纤维可以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农林、海洋水产、能源、环境保护、通信、医疗卫生、体育器材等诸多方面,是纺织化纤行业发展的新空间。我们过去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了和发达国家30年到40年的差距,现在还有15年左右的差距,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和它们拉平。

  第四,更多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跨界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和跨界的人才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纺织,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让全社会认识到,纺织化纤行业关系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化纤、到纺纱、到织造、到印染、到成衣,它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很有前途。随着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纺织,这个行业已经脱离传统纺织的概念,实际上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

  “人类要探月、探火星,化纤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举例说,现在国家鼓励和倡导的一些发展领域和纺织化纤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和先进制造业对应的是生物可降解纤维,和智能与功能性消费品对应的是智能穿戴,和医疗卫生对应的是能够被人体吸收的手术缝合线、纱布等。

  在环保产业方面,很多高温过滤材料和除尘材料,用的都是高性能纤维。在建筑与农业领域,也必须用到高性能纤维,比如可降解的农膜和治沙防护网,其中用到的生物可降解纤维又来源于农作物和农作物废弃物,这也是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向。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要让汽车跑得更远,一是让电池电量更足,二是让汽车更轻。而让汽车变得更轻,高性能纤维就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