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余剑峰:今天我们怎么应用行为金融学?

2019-04-10 14: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新时代 新金融”特辑,本期推出:经济之声节目主持人羚瑞对话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余剑峰。

  余剑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和宏观金融的理论和实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余剑峰

  金融的理性与非理性

  羚瑞:余教授重点研究的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一听这个名字,我们隐隐地就觉得跟财富投资有关系。但是到底什么是行为金融学?我们套用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在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

  余剑锋:其实行为金融学里面最主要的是把人的心理偏差,也就是人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东西引进到投资、金融市场里面。人的心理偏差可能会影响各种投资,理解了人的各种偏差,想做的事情就会尽量克服一些偏差,少犯一些错误。

  羚瑞:您新出了一本书叫做《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您能不能用炒股的例子,讲一讲这当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什么?

  余剑锋:书名叫《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其实也可以叫做“非理性金融的理性”。以炒股为例,人最典型的偏差是什么呢?投资股票一般来讲你会想锁定盈利,比如买1万块钱的股票,涨到1.5万块钱,相对来讲你会想卖掉一些,锁定一点盈利。但是如果1万块钱的股票跌到了5000元或者8000元,你就不想卖,会一直持有它,但其实这些股票将来收益率反而低。

  羚瑞:赔的时候我们会舍不得割肉,赚的时候又没拿住。

  余剑锋: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你决定买或者决定卖这个股票,不应该看过去这个股票怎么样,而应该看将来它会怎么样。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偏差呢?这是人的一个典型偏差,叫做损失厌恶,是心理学上的东西。就是说赢了钱你会觉得舒服,输了钱你会特别不爽。这个心理行为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的?这在股票市场交易上看起来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也有理性的一面,正常人就是会对损失更加敏感。

  羚瑞:所以您有一个观点,很多现代金融市场上看似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从进化论角度讲,其实是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的。

  余剑锋: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过分自信。很多时候,过分自信也是在股票市场投资上的偏差。由于过度自信,你听专家说了一个消息,或者听哥们说了一个消息,就觉得这个消息肯定很准,就去做相关交易。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个消息并没有那么准。因为你对自己过度自信,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过度自信,导致自己过度交易。

  在任何国家,不管是专业的基金还是个人投资者,交易越多输的钱就越多,越过度自信的人交易越多。一般来说,男生会比女生过度自信,单身的男生会比结了婚的男生过度自信。在股票市场上,你会发现单身的男生是交易最多的,结果他亏的钱也最多,而单身的女生交易量最少,收益率也最高。

  比特币的暴涨暴跌与行为金融学

  羚瑞:您还有一个观点,即使单个投资者或者企业都作出理性的抉择,金融市场整体而言也可能是不理性的和非有效的。

  余剑锋: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银行挤兑。其实银行没有问题,但是大家都去取钱就会有问题。如果我知道别人都会取钱,我理性的应对方式是也去把钱取出来,因为如果我是最后取钱出来的人的话,银行里面确实没那么多钱,我就取不到钱了。

  羚瑞:因为大家的恐慌情绪的传导,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你作出的个体行为也许是理性的,但是聚集在一起,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行为。

  余剑锋:因为我知道别人会先跑,我的应对方法就是跑到他前面去。然后每个人都这么想,每个人都想跑得最快,所以就出现问题。

  羚瑞:从去年到今年,大家比较关注比特币,我们知道它一度涨到了接近2万美元。如果用行为金融学来解读,怎么看比特币的暴涨暴跌?

  余剑锋:我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它暴涨暴跌的真正原因,从行为金融学理解的话,可以有几个角度,因为它有好几个行为上的偏差,人类一些行为的特征。最重要的一个是追涨杀跌,就是说过去越涨大家就越觉得它将来也会涨,很多人都进去之后,又加大了它的炒作空间,因为它是新的技术,而基本上每个新技术出来,都会有一定的泡沫。

  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代表性偏差”。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它过去5年的销售都增长得特别快,你会想到它可能是下一个腾讯、下一个谷歌,因为腾讯和谷歌成为今天的腾讯和谷歌之前,可能也经历过类似阶段。虽然你可能知道这个公司真的成为下一个腾讯、下一个谷歌的概率很低,但仍然高估这个概率,比如你可能觉得是百分之一,但其实只有万分之一。为什么高估?因为你觉得这个东西很有代表性,特征比较像。

  行为金融学将得到更大范围应用

  羚瑞:从全球金融领域看,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余剑锋:在早期,行为金融在美国完全不被接受,但是最近这些年,2013年罗伯特·席勒教授拿了诺贝尔奖,他就是做行为金融学研究的;2017年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研究的是更加偏向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可以说,在国外,行为金融学虽然还不是主流,但正在慢慢被接受,尤其是被年轻一辈的学者接受,估计会慢慢地成为主流。

  在国内,其实大众、学者更愿意接受行为金融学。国内的研究更多是把国外新颖的想法借鉴过来用在股票市场上。因为我们这个市场,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在参与、散户在参与,所以我们借鉴他们的初始想法,拿过来用,我们的数据更好,更适合去研究这些课题。

  羚瑞:研究行为金融学对于今天的世界和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余剑锋:制订政策,有时候就得考虑一些非理性的现象。比如代表性偏差会导致很多企业过度投资。一个项目过去的表现好一些,结果就一窝蜂大家都去投,从而导致过热;过热之后投资又会收回来。这就是投资周期。这种周期会导致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如果政府制订政策能够让大家尽量少犯这种错误,尽量避免这些错误,就是行为金融学在现实应用中的意义之一。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政策制订者虽然是监管层的人,但他也是个人,可能也会有这些偏差。

  羚瑞:未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趋势,您的判断是什么?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吗?

  余剑锋:我觉得会。因为大多数经济上的活动都是由人来决定的,我们理解了行为金融学,至少可以尽量克服一些偏差,哪怕一个公司设计产品,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都不那么完美,甚至都会犯错误,会犯各种错误。比如,高铁的自助取票机,把身份证放上面一刷,然后拿票走人,但以前放身份证的那个地方是平的,所以很多人把身份证放上去,拿了票走了,身份证就忘在了那里;现在很多高铁取票机,放身份证的地方是斜的,必须用手把身份证按在上面,这样虽然很不方便,但大家肯定不会忘了自己的身份证。因此,很多产品的设计,都可以针对一个人可能会犯错的情况,尽量去帮助他克服这种错误。

编辑: 赵亚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