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国税地税的分与合

2018-03-28 10: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本期主题:国税地税的分与合。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曾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出版《界定政府边界》《公共治理与公共权力研究》《改革没有回头箭》等20多部著作。

  陈爱海:1983年以前,财政和税务是合在一起的,叫财税局。1983年以后,财税分家,变成财政局和税务局。1994年又把税务局又分成国税和地税,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这次之前是24年,国税、地税是分开的。当时为什么会把税务分成国税和地税,现在又为什么把国税和地税合起来?

  汪玉凯:94年以前叫“分灶吃饭”,当时地方经济实力强一些的省份财大气粗,中央财政相对较弱。因为地方只要完成上交任务,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比如广东、江苏等经济实力很强的省份财力越积越多,而中央想集中办大事,但是手中却没有钱,所以我国在94年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财税体制改革,将“分灶吃饭”变成了分税制,把整个税种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三大类,该中央收的就属中央税,该地方收的就是地方税,剩下的就是共享税,由中央和地方按分成来划。这样一来,由于税种分开了,所以当时税务体制也改变了,税务队伍就被分成了国税和地税。

  24年下来,发生了两个大变化,一是中央财政不断得到加强,现在中央财政大概要占到整个财政收入50%多,地方相对来讲比中央少。但是反过来看,地方承担事务相对较多,这样就出现了地方承担很多事务,但是财力不匹配的问题。所以,如何进一步划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进一步合理分配好财政是很大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大家很关注的问题。这些年出现很重要的现象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解决地方发展资金问题,导致房价大幅度上升,给老百姓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第二个大变化是十八大以后中央采取重大财税改革“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增值税。过去营业税是地方最主要税源,营改增以后,增值税收到中央,大大萎缩地方税源。再加上分两套机构,税收成本很高。这几方面的变化也是这次国税和地税合并的重要原因。

  陈爱海: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分有分的原因,如今合有合的道理。

  汪玉凯:当年分是财税改革本身的客观要求,经过20多年,情况发生较大变化,体制要顺应形势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陈爱海:关于这次改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全国两会上特别说到,这次地税和国税的合并是一个“利民利企利税利国”的方案。您再解读一下,怎么就利民、利企、利税?当然利民、利税、利企之后肯定是利国的。

  汪玉凯:对老百姓和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过去国税和地税两套系统,不能兼容,一个企业报税既要跑国税部门又要跑地税部门,费时费力、增加交税成本。对老百姓也是如此,如果国税、地税整合,大大减少行政性服务人员,增加专业税收管理人员,就可能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底层,这样能够极大方便老百姓和企业报税。从这个方面讲,是利企、利民的。从国家层面讲,目前税收成本较高,重要原因是机构设置不合理,自我服务人员机构太多,而真正业务人员又不充足。所以整合以后不需要两套人事,不需要两套后勤服务,这对国家来讲也是大大有利的。这次改革,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利民、利企、利税、利国的改革内容。

编辑: 高杨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