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云音乐时代 是好歌少了还是我们老了?

2017-04-18 11:27:00来源:央广网

  【导读】网易云音乐公布完成A轮7.5亿融资,在线音乐平台群雄逐鹿。从唱片时代到云音乐时代,人们感觉“歌手不少,经典难找”。是好歌少了,还是我们老了?互联网除了流量和资本,还能给音乐产业带来什么?用大数据预测音乐潮流、指导创作靠谱吗?

  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本周,网易云音乐宣布完成由上海广电、上海文广集团(SMG)战略领投的A轮融资7.5亿元,整体估值达到80亿元。这是目前国内互联网领域公布的最大金额融资。过去几年,在线云音乐成为互联网和资本重金追逐的领域,腾讯、网易、阿里、百度等各家互联网巨头对它的争夺日益激烈。

  “存量、渠道、社交”:从“唱片”时代到“云音乐时代”

  听众A说:“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听一些周杰伦、林俊杰的歌曲,那个时候就是音乐电台或者是音乐排行榜当中会打歌,但是现在都成为一种怀旧的经典了,好像我们现在听的歌就是每个月都流行的会不一样,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

  听众B说:“在大学时候也玩乐队。十几年前吧,在家楼下的音像店买了一盘VCD,beyond乐队的演出的一个现场,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像现在呢,音乐的方式好像变成了直接去搜索,好像出现了一些问题,更趋于一种快餐化,更追求速度、更追求量。”

  他们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从传统唱片到PC和互联网,再到移动云音乐时代,音乐作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有了很大变化。云音乐的“进化”有几个体现:

  1.曲库存量。相比20年前几十元的一盘CD中只有十几首歌,现在的云音乐平台中,用户可以每月充值几十元成为在线会员,从云端下载新歌和歌单,几年都听不完。

  2.受众兴趣多元化和传播渠道垂直化。20年前,唱片公司或者歌手推歌要到电台和电视台打榜、听众听歌要买碟,现在的智能手机用短的途径和效率更高的方式,连接了听众和音乐。在时间和生活高度碎片化的今天,这种方式实现了渠道和注意力的“去中心化”。某个人、某首歌很难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而这种流量分散,也给了更多音乐人机会。

  3.传播方式社交化。原来是电台和电视台告诉你听什么,或者是一首好歌,在同事、同学的熟人网络中口碑相传,它们都是“单向、无序”的传播。云音乐时代,除了按照点播量形成流量歌单,每个人也都能随机组合自己的“歌单”,在网上自由交互分享。一份好的歌单,它的点击率也相当可观。相比原来卖唱片,音乐人的收入可以通过版权分成、线下巡演和周边产品,有了更多元化的收入模式。

  朱一闻:大数据引导是趋势 技术渗透让产业站在“十字路口”

  如今听音乐更方便了,但经典歌曲和现象级歌手却不复存在。是好歌少了,还是我们老了?互联网除了流量和资本,还能给音乐产业带来什么?用大数据预测音乐潮流、指导创作靠谱吗?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思远:“好歌手或者好歌曲都会感觉很少了。”

  朱一闻:“音乐越来越垂直化是一个趋势。以前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台、电台或者传统的媒体,接受的信息是非常狭窄或者非常少的。现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手机上的信息,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都是完全不同的,这造成了目前的音乐市场或者音乐平台的用户分众。比如说很多人喜欢电音,很多人喜欢民谣,很多人喜欢二次元等等,各个群体都有非常多的用户。大盘来看,这些人其实更多的是分在非常多的垂直领域。现象级歌手更多的是十几年前的艺人现在还火着,如果现在再出来现象级的歌手其实很少很难了。”

  思远:“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确实好歌手少了。”

  朱一闻:“我觉得是我们的口味变高了。十几年前中国的确涌现了一大群特别好的歌手,(现在)更多的歌曲更分散,歌曲还是有这么多,那好的歌曲也是有蛮多的。不同的歌曲,它的整个类型不一样,我们以前喜欢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传统的普通的流行音乐,谈情说爱,对吧?那现在可能更多的是不一样的模式的。最近比较火的Alan Walker的《Fade》,是一首电音,没有歌词,但是也很火。如果你要选出一首所有人都喜欢的歌曲,那的确是很难。”

  思远:“现在先通过大数据分析什么歌曲火,先弄十个艺人或者十首歌,到各个网站上去推,谁火了,唱片公司的资源去倾向于这个人。现在精品变少是不是跟资本驱动下这种生产方式的泛滥有关?”

  朱一闻:“用大数据来驱动,判断这首歌曲好和不好的确是未来的趋势,我觉得未来唱片公司对于这方面的数据是一定会非常重视的,包括独立音乐人。其实我们为什么要做独立音乐人指数,也是想通过数据的方式来指导他,来帮助他变得更好。所以数据指导创作,这个是未来的趋势,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成立的。”

  思远:“它是客观上信息流改变的一种冲击,所以大家就是不像以前的传统音乐,慢慢的磨,现在没有时间去磨了。”

  朱一闻:“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普遍情况,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正在努力写,慢慢的发歌,就像我们平台里面的很多独立音乐人,以及我所知道的很多唱片公司还是尊重这种传统的创作。但是通过数据,比如说最近电音很火,我在做一首歌的时候,我可能会加入一些电音的元素,变得更受年轻人喜欢,这种做法是有的。现在其实最重要的是歌曲创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很多人在家里,自己也可以写出一首歌来。平台的数据可以指导你哪首歌可能是用户喜欢的,那这首歌你可能要重点打磨。”

  朱一闻认为,好歌没变少,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兴趣垂直化,对音乐的选择更多元;云音乐的大数据可以指导、预测音乐创作,预测潮流;资本和技术让音乐创作变得快速、简单;但多数创作者,仍然在按照传统生产的方式,打磨音乐。

  白岩松:“快消时代”的考验 音乐人写好歌如“好好说话”

  可以说,技术进步和资本商业的渗透,让音乐产业站在了十字路口:音乐创作人是跟上这个快速的年代和潮流,还是心无旁骛地十年磨一剑?前两天,歌手陈楚生出了新歌,他邀请了媒体圈的资深“乐迷”白岩松做了点评。

  白岩松:“现在的音乐不用听一遍,听半首歌(就可以),快速消费时代对创作者很难。八九十年代的歌,都不是说第一下就惊艳,一定要听两遍或者三遍。我觉得这张专辑是陈楚生在十字路口的探索,快35岁了,再去琢磨时代、技术和大家的口味怎么样变化?最关键还是认真唱歌,好歌是换了一种方式的‘说话’,关心自己想唱什么歌,这就对了。现在有的歌手关心别人喜欢什么歌,但你发现他不那么爱唱歌。”

  白岩松的这一观点很好:用心唱歌就像好好说话。扪心自问,如今的听众是否还会去耐心听歌,去发现那些歌曲中的“第二眼美人”呢?

  《远见》观点:关于“好歌少了”和“我们老了”

  对20年前的经典,我个人一分为二地看。

  一半是客观存在,那时优秀的音乐人工匠般地做音乐,“纯粹、潇洒、快意江湖”;另一半恐怕还有每个人的情结:

  在渠道相对集中的年代,一首好歌、一个明星占据着我们有限的视野和注意力,一盘尘封的CD留存的不仅仅是那些声音,还有属于每个人不同的岁月和记忆“曾经省下零用钱,排队、买唱片,为了追星,为了唱给喜欢的女孩。”

  云音乐赋予音乐产业、音乐人新的道路和方向。如今,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接触、分享到便宜的音乐,这也为音乐人和产业带来多元收入,这是一件好事,当然和欧美音乐产业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在音乐消费的素养和环境方面,朱一闻在访谈中告诉我们:我国在线音乐的普及率很高,但付费率整体只有5%。

  行业版权共享上,视频网站几年前曾经因为“天价版权”烧钱,行业伤了元气,与影视剧的首播权对热度影响巨大不同,音乐产品的受众有不同层次的复播需求。因此,“加大版权共享”是唱片公司和不同音乐平台的诉求。

  此外,资本和流量不只开放给明星歌手,平台也在关注如何挖掘、扶植和培养更多来自校园、民间的优质音乐人。目前,云音乐平台都有不同程度的扶植计划,这其中就涌现了像赵雷、马頔等流行民谣歌手。

编辑: 昌朋淼
关键词: 网易;云音乐;互联网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