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共享单车“大生意”背后的“小账本”

2017-02-15 12: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为什么共享单车会站上资本的风口?造车成本高昂,每次只收取一两元,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意经?共享单车大战又有哪些商业机遇和商业黑洞。经济之声记者王思远对话摩拜单车CEO王晓峰。

  去年以来,共享单车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爆发了,这是国内独创的一种短途出行模式,不同于传统有桩自行车,用户可以在大街小巷随时用手机GPS寻找、使用和归还共享单车,每小时使用成本大概1块钱。

  有消息称,去年拿到一亿元以上融资的共享单车企业超过17家。不久前,摩拜单车宣布:与富士康达成投资生产战略合作,单车年产量预计增加560万辆。可以预计,摩拜、OFO们领衔的共享单车大战,今年将更加残酷激烈。

  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单车普遍是工业级的产品,不同车型的生产成本普遍在1000到3000元,骑行成本普遍在每小时1块钱。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七嘴八舌。

  有人说,其实就是小时候听到的“全国每人给你一块钱,你就是亿万富翁”的故事。

  也有人说,每个账号几百块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沉淀,才是大生意。

  还有人通过计算厂商的单车的生产成本、磨损、人员维护及正常损坏率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门画饼圈钱的忽悠买卖,模式未来是跑不通。本期《远见》对话的嘉宾就是:摩拜单车的CEO王晓峰。

  行业投资热、水分多 是否盈利?有机会

  思远:“如果说这是不赚钱的生意,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做呢?你们自己账算明白了吗?行业中17家企业,该怎么玩?”

  王晓峰:“这个问题要问我们的投资者,这些人都是精于算计的,整天跟钱打交道。看回这个行业,你说有17家还是20家(拿到巨额融资的企业),有相当部分只是说说而已吧?17家那是别人说的,谁看过17种车啊?说拿了这些钱的人,有人说‘我拿了一个亿还是两个亿’,我不信。投资它的那个基金都没有一个亿,怎么可能给它投两个亿呢?我们(摩拜)现在做的这个事,目前还没盈利,但我想说它有机会。

  如果说一辆自行车我能九百块钱生产,那我一千块钱卖了,赚一百块钱也够了。索性我就去偷着赚钱了。但因为共享单车这事其实蛮复杂的,太新了,你需要很多不同的力量,不仅是钱,包括一些‘大脑’(智囊和算法)过来帮忙做这个事儿,我们没那么着急去赚钱。”

  共享单车小账本:分布式制造、蜂巢数据和环境场景测试

  算清一辆车的成本、折旧并不难,但是成千上万辆车的账要算清楚,影响的因素就太多了,王晓峰举例说:这几年,纽约建成约五百个有桩自行车站点,每天大概有4万人次骑行,政府花四到五万美金年薪雇佣600个人管理车辆, 要平衡微薄利润和多方诉求,7000辆车已接近极限。

  相比有桩自行车,无桩自行车的产业链整合和账本更复杂,尽管各家平台策略不同,资本会看两个指标:市场成长空间和财务报表平衡。王晓峰说,共享单车背后几个关键因素,处理好是商业机遇,否则是商业黑洞。

  首先就是产品设计和分布式制造。车型设计需要在新材料、耐用性、量产化和用户体验间做平衡;对大规模车辆的分布式生产,将让运送效率和折损率控制在可估范围内。

  王晓峰:“自行车其实本质上它是一个两轮的交通工具,它的设计和制造者未必一定会是自行车行业的厂家。一开始我们摩拜自己建工厂,后来设计、制造、组装、运输,我们也寻找了传统的自行车厂商,甚至还包含了汽车部件供应商。我们这次选富士康,更多看重它在工业设计、大规模量产和良品率的控制上,以及新材料应用的优势。对大规模量产,分布式制造很重要,通过富士康做生产布局,它在莆田和厦门的工厂,非常容易把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四个城市覆盖,车辆运输成本比较低;但如果我从无锡把车运到福州、厦门,整个delivery cost(运输成本)就会高得吓人。分布式制造保证了供应的弹性。”

  思远:“就是规定一个自行车生产和配送的半径?”

  王晓峰:“对,过去没有动态配置、产能运输这个需求。现在任何人的钱都是有限的嘛。

  运营策略和效率计算,是最重要的依据。需要共享单车平台大量投放车辆并回收数据,同时与各类机构合作,甚至对目标城市进行更精确的蜂巢数据分析。

  每个城市的容量多大?其实跟非常多的指标有联系,甚至有些指标还是动态变化的。比如,说在北京可能多一个指标就是‘雾霾’,之前我们测算的城市指数和分析目标中,都包含这些因素,甚至考虑进GDP。我们研发了一个系统,如果把整个北京地图分成数以千计一到两平方公里的小蜂巢,计算每个小蜂巢里边的供需是如何的?我们再过来做智能化调动的时候,可能会是最高效的系统。否则难道要在北京雇佣成千上万的人用三轮车去调动吗?

  去年11月份,车辆除了在高低温(实验)箱做测试外,我们把车弄到漠河去了。像新加坡现在的季节,每天下午两三点固定下场雨,你要不想好这个事,直接把车放过去了,你看三个月后车会是怎么样?再比如,进珠海之前,要做盐雾测试;否则你本来在南京用的好好的车,到了海边城市就不行了。”

  大数据、流量长尾 促商业模式“进化”

  思远:“你们把连接人和物的服务叫做P2T模式,未来这会是关于大数据、产业链整合的长尾大生意吗?比如你可以向政府和第三方厂商提供出行数据,APP上给短途出行相关服务提供流量入口,包括APP贴广告等。短途出行的蜂巢半径内会有大量的需求和机会?”

  王晓峰:“现在大部分有桩自行车每天使用次数是个位数,我希望,无桩的智能共享单车能够每天的骑行次数得两位数。为什么有这个可能呢?有桩自行车有点像当年的台式机,但无桩智能单车像移动时代的智能手机。好比你上网,当年大家用台式机上网,但智能手机多长时间能爆发?你回到十年前iPhone刚出来的时候,没有人也没法来估计,对不对?”

  思远:“意思是要等商业模式自己进化,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

  王晓峰:“1998年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卖展示类广告。用户看5秒、10秒、15秒,在网站上停留时间越长越好,越卖钱。1998年出现了一个异类——谷歌。谷歌坚持:在产品上让用户尽量多用,用完就走,最后创造性地找到了点击类广告的模式。道理是一样的,共享单车此前是没人做过的,如果硬生生地搬上既有盈利的模式,比如放广告,贴车身、拉赞助这些,可能把这事的未来模式毁了。现在,我希望自行车本身的业务能自负盈亏,但是不要太着急。现在能不能在我的APP上做开机广告(赚钱)?谁都拦不了我,但这事对吗?说不定某一天,我们会想到别的伟大的商业模式,正好是匹配这个事情,目前不用见钱眼开。”

  画外手记:

  做完本期节目,相对看好行业发展:

  第一、5公里半径内的短途出行,未来在大城市是刚需;自行车工业产能过剩,需要消化和重整;相比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政策风险相对小得多。

  第二、以往国内互联网产业相比海外技术创新驱动,过于依赖流量和模式创新;共享单车如果靠整合产业链、改进工业造车方式和大数据计算平衡运营,并取得成功,某种意义上这算是一次技术创新。

  第三、相比多数海外国家,中国人口、移动流量和数据量有绝对优势。在大数据的生意上,多少都有先天优势。大数据水平,也是行业竞争洗牌的重要因素。

  第四、行业面临的挑战仍在:标准缺失、行业门槛低引发车辆过剩和监管风险;使用者素质参差引发的意外损耗、季节、气候等环境场景因素对使用频次的影响等。

编辑: 赵亚芸
关键词: 共享单车;远见;生意经;商业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