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央广财经评论 > 正文

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已接近6700亿 专家称应警惕违约风险

2012-09-28 16:01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导读】上市公司疯狂发债6700亿,还有万亿元蓄势待发。9月28日15点,经济之声评论:警惕发债背后资金风险的飙升。

  中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数据显示,截至昨天,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发债(含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其它债券、商业银行债、中期票据等在内,以下同)规模已达6697亿元。与去年同期5012亿元的发债规模相比,增加了1685亿元,同比激增33.62%。从发债主体来看,上市银行已成为了今年的发债主力。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就此评论。

  桂浩明:以前上市公司普遍喜欢通过再融资,主要是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公开增发等形式进一步募集资金。但今年的情况是股市低迷,定向增发的很多投资人都被套住,增发已经很难在市场中吸引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债权融资的方法。现在由于股市低迷,投资者对利率比存款更高的债券投资比较有兴趣,而我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严重债券违约现象,大家胆子比较大,投固定收益类品种,导致上市公司再融资这条路很难走,成本也很高,达不到效果,只能退而求其次。特别是银行,银行再融资几乎被全盘否定,交通银行是国有大股东愿意参与定向增发,尽管如此,股价仍然下跌。

  股权融资基本不可能了,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从现在来看,这个趋势恐怕还会延续。债券融资已经远远超过股票融资,这说明融资结构随着市场格局而变化。

  其实,今年的发债规模只能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排队等在后面的债券还有更为惊人的数字。上市公司已公布预案但尚未实施的计划发债规模合计9183亿元,整体规模高达近1.6万亿元。有观点认为,如此高的发债规模,既是企业的风险也是银行的风险。桂浩明同意这种观点。

  桂浩明:债券和股权融资不一样,债券是要还的,如果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形成违约风险的话,它所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企业信用以及与企业有信贷往来的银行等等都会受到影响,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公开发债的违约风险,但过去没有不等于今后没有,所以发债量越大,风险越高。这里的问题核心在于,如果企业发债确实是生产经营中必要的,未来有信心保障,收益可以预期,那么发债可能确实对推动企业发展有利;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债而发债,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现金流量并不稳定、并不可靠,发债就会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当发债,特别是债券融资越来越成为市场中的主要手段时,管理层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中介机构应该保持头脑清醒,特别是承销以及进行债券风险等级评估的公司要保持谨慎,不能轻易评3A,失去了评估意义最终可能会败坏声誉,真正受损失的可能是投资者。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邹佳琪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