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唐婧)今年全国两会上,“双减”是代表委员们履职建言的高频词。“双减”政策怎样持续落实?怎样做到“减量不减质”?这些“双减”政策落地后遇到的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双减”政策实施已半年有余,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线下培训机构已压减92.14%,线上培训机构已压减87.07%。从数据来看,“双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那么,接下来应该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双减”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认为,“双减”关键要在“怎么减”上下功夫,“弹性作业制”就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上中下(水平)不同的孩子,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或者作业布置了以后,有些是必答的最基础的,有些是孩子可以选做的,我觉得要有这种不同个性化的(选择)。”

“双减”以来,很多家长的焦虑依然存在,觉得不让上补习班,就必须自己给孩子“开小灶”,更有一些机构把“家教”伪装成“家政保姆”,让人哭笑不得。还有一些家长抓住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这根救命稻草,直接换个方式“鸡娃”。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战术鸡娃”,确实违背了“双减”初衷。

张咏梅说,“双减”不代表降低学习质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们“吃够”“吃好”,应该探索实施“一增一提”。“‘增’是指增加课后服务的种类,‘提’是指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我觉得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利用场地、师资等条件,以及各自学校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有特色的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更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体育社团活动。”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实现以“双减”带动“双增”,“双增”促进“双减”,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双减”后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好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多样,既有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也有体育馆、运动场等不同的运动场所,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学生们来到这里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熏陶,从小培养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深深地融入血脉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李莉娟,在调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时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虽然学生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有效减轻,但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不减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李莉娟说:“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教育情怀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希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能够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到他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的整体素质会提升。”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