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务院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对《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进行了全面解读。目标为什么这么定?对关键指标怎么看?未来到底怎么干?

针对大众和市场讨论最多、最关心的GDP增速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揭晓”了最终预期目标——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如何理解这样的目标设定?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今年5.5%左右目标的设定,首先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经济稳是基础。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其次,也考虑了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过去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5.1%。在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6.5%,当年实际增长6.1%。‘十四五’规划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但要求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这些因素,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第三,就像《报告》所说,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

经济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总量保持一致,都是“1100万人以上”,但对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表述有所变化,注意一个细节:去年是“5.5%左右”,今年则是“5.5%以内”。从“左右”到“以内”,要求更高,约束性更强。

向东说:“今年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报告》提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这主要考虑到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压实各方稳就业的责任。为此,《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并在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了稳就业需要。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当然,调查失业率是对全年而言的,不排除个别月份会高一些,我们将强化工作举措,使失业率尽可能低一点。”

就业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物价同样也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现这个目标,有没有把握?

向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目标设定是“留出余地、稳定预期”。“目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保持在高位,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供给有保障,为今年CPI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近期国际能源等价格高位上涨,加大了向国内输入传导的压力;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不排除国内部分农产品如蔬菜等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比去年有所扩大,但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CPI涨幅目标设定为‘3%左右’,充分考虑了影响物价的各种潜在因素,留有一定余地,也与去年目标一致,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除了关心老百姓的“钱袋子”,我们也关注政府的“钱袋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调低赤字率背后,有什么样的考虑?

向东这样回应:“第一,虽然适当调低了赤字率,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没有改变。大家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今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总体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是比较大的。第二,适当调低赤字率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随着经济逐步稳定恢复,我们及时回调赤字率水平,这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并为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困难局面留出空间。第三,今年将赤字率调回至3%以内,释放了我国经济和财政运行稳健的信号,能够提振市场信心。”

5日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以下内容: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预计今年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