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 从里约奥运的“洪荒少女”傅园慧,到东京奥运“爱吃辣条”跳水天才全红婵;再到如今北京冬奥被全网关注的“才貌双全”谷爱凌——中国奥运冠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Z世代年轻面孔。不同于以往中国奥运冠军给人的“严肃、磨砺和悲壮”的面孔和气质,Z世代的年轻奥运冠军们,无论是外形还是行事风格,更加真诚大胆、活力四射。这对中国体育整体的形象和气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期嘉宾:

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学者、国家人文杂志《文明》杂志社社长 娄晓琪

总台中国之声资深体育记者、2022冬奥会采访团成员 张闻

Z世代冬奥面孔:从进入世界、实现梦想,到自信自我

王思远:欢迎两位嘉宾。前面的节目回顾了冬奥会中Z世代、95后的个性面孔和多元自由的声音。张闻这次在冬奥一线采访非常辛苦,但冬奥健儿的成绩再创历史,这样看来,辛苦也是值得的。

张闻:作为记者到奥运一线采访,其实就是获得了个“大座儿”,比观众离赛场更近。这是我个人第二次采访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深的感觉就是特别冷,这次张家口的气温已降到零下20多度,体感温度更低。

很多记者在室外采访时,眉毛都上霜了,也有人眼镜都“冻碎”了。2018年,我在赛场采访徐梦桃时,她在第二轮动作出现失误,下来一边哭一边说“不要影响我的队友,即使这次拿不到金牌,我相信以后一定能够做到。”她的眼泪滴到了采访机防风罩上,结成了冰。那个瞬间我至今都记得,这就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也是人性的魅力。

王思远:娄社长,这届年轻冬奥运动员,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娄晓琪:这一批运动员表现让人看起来“很舒服、自然、自我”。我是80年代最早那批体育记者。80年代的运动员都是60后,国家对那批运动员提出的目标是“进入世界”,最重要的是让世界看见中国运动员。

90年代开始,国家通过集训选拔在一些特殊项目上已有突破,那个年代提倡“为国争光,实现梦想,成为国家榜样”,比如“女排精神”。

到了新时代,2008年奥运时提倡全民运动和健康生活,这代运动员不用背负那么沉重的包袱,自信、自我、真诚、激情澎湃。比如,过去年轻运动员,对国外一些事物多少有盲目崇拜,现在这批孩子,95后,会认为中国的就是最好的。

Z世代的自我驱动力:从“谁是第一”到“成为唯一”

王思远:体育精神和基因,逐渐融入到年轻奥运人心中,站在历代奥运人的肩膀和国家强盛的基础上,展现出多元化和自信。从夏奥到冬奥,中国年轻的奥运人们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录。张闻,这届冬奥谁给你的印象最深?

张闻:印象最深肯定还是谷爱凌。这次采访她,感觉她能接住媒体的任何问题,很多问题其实非常刁钻。谷爱凌有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希望更多女孩参与冰雪运动,带动更多年轻人了解冰雪魅力。冬季项目中,比如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这种极限运动纳入到奥林匹克大家庭,就是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人,当出现这样的年轻偶像时,国际奥委会非常兴奋。

过去常说“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在统一的标准系数里面去评判“谁是第一”,但极限运动中,很多人想成为“唯一”。比如,我的偶像是单板滑雪运动员 Mark McMorris,他只拿到了铜牌,但他的动作很潇洒,敢于对难度挑战——同样一个动作,一眼就能认出他。这就是冰雪运动的冒险精神,“我是唯一”。

这届冬奥,你可以看到很多运动员在领奖台上表现“很大度”——单板滑雪坡面障碍赛,不单是冠军兴奋,季军和亚军运动员也非常兴奋,三人抱在一起,因为都表现得很精彩。

王思远:冰雪运动运动员,比起争金夺银,同样看重成为独特、最好的自己。娄老师怎么看?

娄晓琪: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谷爱凌、苏翊鸣、任子威,这些运动员都不会割裂地看待对手,而是成为一群共同体验、感受奥林匹克魅力和竞技快乐的人。这代运动员的发展,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变化,对运动项目的认知的重大转变。

表达途径、场景更丰富,让运动员更多元

王思远:以前中国运动员接受采访,除了乒乓球等绝对强项,很多项目的运动员给人印象是比较“刻板统一”,甚至记者可以提前写出夺冠采访的发言模板——“感谢国家、感谢教练、家人的支持”等。那些冠军显得有些沉重、甚至有些悲壮。Z世代的年轻人,在本届冬奥上,面貌有哪些改变?

张闻:说实话,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展现出的多样性,好像没那么明显——也许是主场作战的压力。但给大家感觉“面貌变了”,可能跟表达途径更多元有关,也跟中国媒体发展有关。

过去运动员比赛完,先到混合采访区(电视台)的地方,那是所有情绪最炸裂的时候,会情绪化、感情化;再往后走,是媒体国际混合采访区,情绪完全理性下来了,就是“感谢国家、教练”那一套说法。

但现在,有了更多元的表达途径和方式,比如可以在直播时,直接与粉丝沟通,面对的也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网友粉丝会问“你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喜欢什么偶像”等,我们专业记者,很难去问这样的问题。

像娄老师所说,现在运动员身上沉重的部分,因为国家强大、运动成绩优秀,所以被“稀释”掉一些。运动员面对媒体或对公众表达时,可以更轻盈地化解一些问题。还有,很多运动员有自己的祖籍,职业生涯中,生活、训练、比赛的地点都不一样,他们就会更具有全球化视野,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特别是运动的表现,弥合与大众的观点分歧,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令人感动的地方。

王思远:总结一下。第一,运动员表达的途径、场景多元了,所以公众看到了运动员们不同的侧面;第二,优秀运动员跨国、跨地域生活、比赛,俗话讲“世面见多了,应对更自如了”。

从“运动员”到“运动家”,中国运动员气质提升

王思远:现在这些Z世代的奥运冠军,一旦成功,媒体、资本、大众都会给予充分关注,也有人担心——点赞过度,会不会“点杀”呢,这是好事吗?张闻觉得现在的关注过热吗?

张闻:我觉得这是冠军运动员在奥运期间所受到的正常关注。但我不赞同把运动员按照年代、世代划分。80后里,姚明是不是那个年代的全民偶像?谷爱凌现在的那种自信自如、对公共议题的参与,其实和姚明很相似。他们有特殊性,他们是运动家,你不能用谷爱凌和姚明的标准去要求80后、00后所有运动员,更不能以此去要求你的孩子。

新时代的好处是,让人可以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我采访苏翊鸣,他不是很外向,内心戏很多,说话声不大,交流慢条斯理。但这也是独特的一面。

王思远:不要用“运动家”的标准去要求全体“运动员”,尤其是要警惕社会舆论中过度强调以某某为目标的“精英模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娄老师怎么看?

娄晓琪:大家关注和向往年轻偶像是正常现象,从内心中对美好追求、对精彩追求,甚至望子成龙,这都正常。因为奥运会本身就是聚光灯,把所有的精彩和美好放在一起。但是世界在变、国家在变、奥林匹克运动也在变,精彩的运动员和精彩的展现是正常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到那种精彩。通过奥运,世界多个层面彼此融合,大家成为人类共同体,共同欣赏、共同体验,就好了。

王思远:这批95后运动员,给中国运动员整体形象和气质带来哪些改变?

张闻:两个层次。一是对中国人或中国青年的影响,另外是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改变。这届冬奥会,我看到的最幸福的瞬间是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非常精彩,中国队、韩国队、荷兰队不断超越和反超越,最终金牌是荷兰队,银牌是韩国队,铜牌是中国队。比赛淋漓酣畅,大家都实现了自我突破,领奖台上十几个姑娘手里拿着冰墩墩合影,笑得特别灿烂。这就是中国运动员向世界展示的形象——突破自己,欣赏对手。

王思远:通过冬奥会,更多人发现了冰雪魅力,懂得了欣赏;而对运动员们而言,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撞线的一刹那,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本期责任编辑:唐婧

编辑:杜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