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我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杭台高铁将于1月8日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具有代表性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除此以外,一部分冬奥场馆的建设,背后也都有PPP模式的“撑腰”。专家观点认为,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信号之下,PPP模式将大有可为。

杭台高铁嵊州新昌站(央广网发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供图)

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台高铁这条高铁“大动脉”是国家沿海铁路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开通运营后,从杭州到台州最快1个小时就能到达。

全程参与该项目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周华富告诉总台央广记者,这一铁路PPP项目构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机制,在铁路投融资体制上有较大创新。

周华富说:“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持股51%,国铁和地方政府出资代表持股49%。经过5年多的项目建设,建成的高铁里程是220多公里。地方政府一次投入仅42亿元,就撬动了一个440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极大减轻了政府的当期财政压力。社会资本也借此成功进入高铁领域,可以获得稳定预期收益。这一PPP项目可以说是政府方、民营资本方和铁路方合作共赢的典范。”

除了杭台高铁,多地的PPP项目在近期迎来成果“上新”潮。在北京,随着冬奥脚步越来越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正蓄势待发;有60多年历史的地标建筑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日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不久前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在福建南平,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已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14.9万亩……这些项目都采用了PPP模式。

长期参与PPP项目咨询的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兰萍观察,PPP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近年来大幅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这一特征在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公用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尤为明显,例如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铁路PPP项目杭台高铁。另外,我们关注到,随着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转型,PPP模式的运用从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向民生补短板、生态环保和新基建等三大新领域不断拓展。一些PPP项目通过引入具备综合开发、运营及产业导入能力的社会资本,在不依赖政府付费的情形下实现了‘自我造血’,为PPP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都释放明确信号,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PPP毫无疑问是稳投资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利器”。

来自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新入库PPP项目78个,投资额1401亿元,环比上升16%,同比上升34.3%。其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都是热门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PPP治理研究院院长曹富国认为,随着PPP已进入规范有序、理性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在拉动基础设施投资上将大有可为。“基础设施投资要适度超前,也要保证基础设施投资的质量和效果,由政府来引导,然后吸引社会资本,大家来共建共享,这是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我们说PPP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投资采购模式,强调政府按效付费,就是前期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产生效益之后,政府再来购买。在目前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PPP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可选项,地方政府可以统筹财力和资源通盘考虑,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