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系列报道《能源保供 平安过冬》,本期推出:《抓转型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12月25日,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4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今年三季度末,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国内电力供需一度偏紧,企业用能成本明显增加,但也有一些企业受影响较小。江苏一家水泥厂下半年在公司办公楼楼顶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一兆瓦,阳光充足的话,每小时可以发1000度电。

工作人员说,运行第一个月,企业就自己发了10万度电,有效降低了从电厂买电的成本。“在夏季每天大概可以发电5000度。因为它是白天的发电量,白天我们一般使用峰电或者平电,峰电、平电的平均电价大概是8毛钱,一天5000度电,每度8毛钱,应该是每天4000块钱,一个月的总收益大概12万。”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11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34.83吉瓦,同比增长34.5%。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是今年国内装机增长的一大亮点。1-10月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5.7吉瓦,同比增长60%。虽然今年光伏组件价格一度上涨,但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说,整体来看,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还在提升。“组件的价格我们最高大概在(每瓦)2块2毛5,现在在1块9左右,接近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到20个百分点。直接用光伏组件做成屋顶,降低了原来的建造成本,而且收益应该比原来更高。”

同样快速发展的还有风电。今年1-11月,风电新增装机2470万千瓦。其中,11月份新增装机551万千瓦,环比10月份接近翻倍。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对能源保供贡献巨大。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11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0.2%。其中,火电、水电同比分别下降2.5%和1.9%,而风电、光伏发电则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7.7%和22.7%,有效填补了火电发电量下降导致的供应缺口。

不过,新能源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较大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如何确保供电稳定?一种方法是打造水风光互补模式,把水电作为光伏、风电的调峰电站。在青海某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了这种模式的运行原理。工作人员说:“它(电网)给我们一个值,我们要达到1100兆瓦,我们把值输入进去之后,它会自动根据光伏的量来调整我们厂发电机的量。水电机组的负荷和光伏的负荷,它俩的线基本上如果一个高,另外一个就低,保证一个出口断面是平整的数值。”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储能技术,把电网消纳不了的多余电量先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放电,实现削峰填谷。目前,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最主流的是电池储能。在某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打开了新建的储能仓。

工作人员介绍:“咱们储能仓的所有电池,目前充电状态都在12%、13%的样子,还不高。早上太阳辐照刚起来,在中午大负荷期间,充电功率包括充电电量会比较高一些,晚高峰18点开始进行放电。”

专家认为,随着储能技术发展和成熟,未来,新能源将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说:“锂离子等电池储能技术进步也非常快,锂电池成本10年前每千瓦时要7700多块钱,到现在已经降到680块钱。电池方面的专家预计到2025年还会下降将近百分之四五十,度电的储能成本也在今后5年会从现在的6毛6下降到2毛钱左右,这些都为我们的低碳转型创造了很好的技术条件。”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