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牛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老人生病卧床,专业护理服务短缺;二胎呱呱坠地,懂育儿的保姆去哪儿找?近年来,我国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人才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专题报道《补短板 上水平——我们身边的生活性服务业》,本期推出第二篇《专业人、专业事,人才有支撑》。

 

在北京的一家家政服务公司里,记者发现,不到一个小时,就有70多名应聘者前来登记。来自甘肃天水的周女士,因为听同乡说做家政工资高,于是前来应聘。但到了现场,她才发现,想找到一份薪酬满意的工作,只会做简单的家务是远远不够的。

周女士说:“要帮客户照顾宠物,因为他工作比较忙,一个月有半个月要出差,就把整个家交给自己协调安排,包括取资料、发快递之类的。”

负责对接客户的员工姜林告诉记者,如今,客户首要看重的就是家政人员是否具备相关职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家政人员薪酬也相对较高。

“有客户要求阿姨会开车或者会早教之类的,不是传统的家政保姆做饭、打扫卫生就可以了。正常如果每小时35元左右,具备技能以后,薪酬每小时能上升5到10元,每个月工资大约上升1500元。”姜林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孩儿政策落地,生活性服务业人才紧缺。人社部日前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排行“前十”的职业中就包括家政服务员、保洁员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职业。然而与行业的高速发展相比,生活性服务业人才供给比较滞后。专业人才的社会化培训不足,也制约了人才供给。不少业内人士坦言,职业技能培训亟待加强。

业内人士1:专业人士比较缺乏,需要有大量培训。我希望有级别分层,收入和专业挂钩。

业内人士2:我觉得有一个专业的技能对于找工作来说更容易一些,人家会更认可我们一些。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养老、育幼、家政等相关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意见还明确,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在人口大省、大市、大县打造一批高质量劳动力培训基地。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说,这些措施落地后,有助于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补上人才供给缺口。

“意见提出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这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会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意见强调,要打造一批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因为生活性服务业的一般岗位上,很多员工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技能水平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急需补上这方面的缺口。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有利于这些员工安心学习。这都会为生活性服务业人才素质、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苏海南说。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从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使生活性服务业难以留住人才,从而造成从业人员流动性高、流失率高。这次发布的意见提出,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养老、育幼、家政、体育健身企业员工制转型。苏海南认为,这有助于生活性服务业获得更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苏海南说:“现在很多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与劳动者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因此这些劳动者往往是没有社保的。基于这个现实情况,我们一方面对于没有社保的人员,想方设法给他们建立社会保障,没建立劳动关系的,创造条件让企业转型为员工制,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特别是开通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这对于更好地稳定行业人员,提升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业日益增长的需求,毫无疑问会发挥很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