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0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涨幅有所扩大。PPI同比上涨13.5%,创出历史新高。CPI和PPI剪刀差继续扩大,专家建议,增加上游原材料供给,缓解PPI上涨压力,同时积极扩大内需,提升消费能力。

 

10月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非食品价格上涨2.4%。环比来看,CPI由9月份的持平转为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非食品价格上涨0.4%。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10月份CPI有所上涨是受特殊天气、部分商品供需矛盾以及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影响,比如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6.6%,影响CPI上涨约0.3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接近五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食品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张立群说:“因为像新鲜蔬菜的生产周期都不太长,价格一旦涨起来,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会提高,会刺激生产积极性加快扩大。另一方面就是影响蔬菜生产的这些气象条件,也不是说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应该说目前的食品价格变动,我认为是一个短期因素引起的变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10月份,PPI同比上涨13.5%,创出历史新高,涨幅比9月份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环比来看,PPI上涨2.5%,比9月份扩大1.3个百分点。董莉娟分析,PPI涨幅有所扩大主要是受国际输入性因素叠加国内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影响。比如,石油开采业价格上涨7.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20.1%。

对于PPI后续走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预计:“一方面原油的价格也难以再持续大幅度上涨。国内的煤炭来看,有关的政策已经进行调整,价格大幅度上升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剩下的两个月,有可能PPI会在高位波动,明年初以后有可能会逐步有所下行。”

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份CPI和PPI剪刀差继续扩大,这说明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同步向消费端传导。连平认为,这一方面会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导致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压力较大,不利于制造业扩大投资;另一方面,这种剪刀差预示着未来CPI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他建议增加上游原材料供给,进一步缓解PPI上涨压力。

连平说:“还是要对那些重点领域的供求关系不平衡进行调节,而这个调节一方面要适当调节控制需求,但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要推动(供给),使得供给能够跟上来,这样来平抑供求关系的缺口,使得物价上涨的动力能够被控制住,甚至是被减弱,这是我觉得在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

不少人可能有疑问,PPI涨幅什么时候会向终端消费品传导?从10月份数据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和环比涨幅都明显扩大,说明这种传导已经存在。张立群说,只不过受疫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消费还没有完全恢复,终端产品价格同步跟涨缺乏支撑。他认为,当前的一大任务是扩大内需。

张立群说:“中国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而且内需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要把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显著增强。但是到目前来看这个效果不明显,最主要就是企业和居民都有顺周期的行为特点。发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这个是现在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