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日消息(记者吕红桥)“十四五”文物领域规划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务院新闻办3日举行发布会,多部门在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内容。这个规划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一共有十三个部分,设置了资源管理、文物安全、科技创新等6大类21项具体指标,明确了10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设置了10个专栏48项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首次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题目中,并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以考古为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规划明确大力发展科技考古。李群介绍:“这次规划当中强调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特别要发展科技测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大数据等方法手段,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存,提高考古现场保护、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的水平。”

围绕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总体上看,我国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十四五”科技部将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吴远彬表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部署文化保护利用的科技创新专项,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监测预警、考古探测和残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价、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这些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规划还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不可移动的文物有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有1.08亿件,但是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一些文物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力量还比较欠缺。李群说,“十四五”将大力培养新人,加强队伍建设。李群表示:“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人才活力、机构队伍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利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工作,规划还设置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透露,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等,国家发改委已经储备了几百个项目。欧晓理介绍:“我们已经储备了几百个项目。其中,包括殷墟、三星堆遗址、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重要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企业债等渠道予以积极支持。”

在发布会上,多部门还回应了一些涉及文物的热点。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文物局表示,即将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计划新增10-15家,还要培育20-30家立项项目。

10月上旬,文博大省山西突发严重汛情,当地文物古迹受损情况如何?李群回应:“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文物建筑屋顶漏雨、墙体开裂,有的地基出现了坍塌,还有个别博物馆有小面积的进水。目前,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组织各方面文物专家,正在有序推进受损文物的排险处置、保护修缮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正在紧张积极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