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推出系列访谈《“专精特新”天地宽》,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畅谈“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本期推出第五篇:北交所点燃热情,能否打开“专精特新”发展新天地?总台央广记者专访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记者:现在通过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输血,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共识。湖南提出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登陆主板、科创板、新三板等专业资本市场,广东则提出力争未来5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您认为资本市场在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杨成长:最近关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始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推动。第一,大家充分认识到“专精特新”以及中小微企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资本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好企业、大企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好像不属于资本市场的服务范围。随着市场制度不断创新,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已经渐渐纳入到资本市场的服务范围之内。

记者:我们国家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今年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了继上交所、深交所之后我国第三大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北交所的设立无疑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预期。具体来看,您认为北交所的设立对我国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什么样的意义?

杨成长:从北交所来说,它已经成为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它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非常多的特色。第一,它非常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与上海的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和深圳的创业板服务创业型企业,在定位上形成了鲜明的错位和特色。北交所是一个把场内和场外市场连接起来的市场,它实际上是从过去的场外市场逐渐向场内市场发展。

第二,北交所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打通了过去的股权和股票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股权市场是股权市场,股票市场是股票市场,在投资理念、投资方式,甚至投资机构方面的差异非常大。北交所是从场外到场内,退市制度的设计又是从场内到场外。我想北交所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服务中小企业,也包括服务“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市场特色。

记者:从它的定位当中,我们看到一句话“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这句话我们怎么来理解?

杨成长:第一,过去我们对资本市场的看法,也是任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但实际上,无论有多少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在整个企业的数量中,中小企业永远占绝对多数,所以并不是说所有企业都只有变成大企业,才能到资本市场上市。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除了做大之外,还在于它的特色,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逻辑的改变。

另外,“专精特新”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从创新的角度,有的是从传统特色的角度,有的是从精准精细的角度,所以我们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模式——一个企业只要做不成大企业好像就没有它的发展空间了。之所以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类型角度来设计制度,就是要使我们证券市场的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更加符合企业不同的成长路径,使资本市场和企业成长之间形成更高的契合度。

记者:您刚才也说到中小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到底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才能算得上是符合它的成长规律,怎样为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量身定制包容性和精准性的制度安排?

杨成长:我觉得制度安排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证券市场自身的基础性制度,就是发行、上市、交易以及退市这些制度,如何适应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方式。比如有些企业是以不断地科技创新作为特色,它的成长非常迅速,有的企业是以非常精准地为大企业做配套作为特色,对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起着关键作用,它的规模未必很大。对这些不同类别的企业,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制度。

第二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投资者,包括证券研究者,要学会从多角度看待一个企业的价值,不能完全根据一个模板来确定。我们现在往往容易给企业贴上标签,比如所谓的传统产业好像一律都跟科创、创新不沾边。哪怕是再传统的行业,它都应该有一个特色和方向。

第三个方面,需要投资者对不同类别企业从不同角度看待它的投资价值,从而使得投资理念更加多元化。

记者:刚才我们从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怎么样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应该怎么把握住这次机会“拥抱”北交所?

杨成长:这次北交所的成立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使得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最高层。这就需要企业有两种意识,第一,中小企业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特色。“专精特新”,不是说每个企业都要做到“专”“精”“特”“新”这4个字,但是在这4个字当中,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一个方面,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被市场接受。

第二,中小企业要接受资本市场服务,必须要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过去中小企业往往在企业制度,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报表、企业市场透明度,还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治理体系,相对来说不像大企业那么健全。现在要接受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就必须要有这种意识。企业股权的多元化、治理的现代化、风险的分散化,以及企业经营过程的透明化,都是企业在发展中、接受资本市场服务中,要有的基本特质。

记者:有观点建议,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前的融资支持。对此,您怎么看?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过程中资金缺血的问题?

杨成长:“专精特新”或者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接触资本市场的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工具、多手段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企业进入北交所场内市场进行挂牌交易,这只是其中一个阶段。

从现在来看,起码有四个层次,第一就是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投资,主要是对企业创新起步阶段进行扶持的一种方式。第二就是各级政府以及一些龙头企业所成立的产业基金,主要是从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和一些产业链角度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第三就是并购型基金,中小微企业要做大,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加强行业之间通过并购重组,特别是在现在产业链中提高它的主导性、支配性以及自主安全性,并购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方式。第四,资本市场的服务还得与银行传统的服务结合起来。我们过去一个很大问题是银行服务和资本服务往往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必须要结合起来,甚至跟地方政府也要结合起来,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推动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