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拥有各自的“拿手好戏”“拳头产品”。今年以来,“专精特新”成为大小会议中的高频词汇。经济之声推出系列访谈《“专精特新”天地宽》,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畅谈“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本期推出第二篇:为何要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总台央广记者专访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

记者:这几年我国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思路是梯度培育,在您看来,为什么要搞梯度培育?

秦海林:因为中小企业涉及的面非常多,在不同的领域里面,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它有自己的发展诉求,小企业发展可能先讲究的是生存,它可能有一定的技术团队,但是它首先面向的是市场,要逐步去解决生存问题,解决市场问题。等到有了一定的规模、技术团队和技术基础,企业的发展目标又是不一样的。设定不同的目标,政策上也便于实施不同的政策。梯队培育,也可以梯度成长,这样的话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也会有指向性。

记者:对于这些企业,有好多种称法,像地方上有“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工信部的文件里面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梯度体系?

秦海林:这些称法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小巨人可能更多的是侧重于它未来会在规模上有一定突破。隐形冠军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的细分市场的细分领域,有自己的技术特征,有引领性,整个市场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它在细分领域的占有率是非常高的。而各个地方对种子企业的定位完全不一样,有的地方定位为在技术上要有所突破,有的可能变成上市公司,有地可能变成隐形冠军。

记者:工信部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数字叫“百十万千”目标,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分别培育百万家、十万家、万家、千家这一系列目标。在您看来,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规模?

秦海林:工信部结合“双创”活动提出,力争到2025年要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总体来说称之为“百十万千”。

记者:您有没有接触过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是靠这种梯度培育体系成长起来的案例?

秦海林:像青岛的一个传统服装企业,逐步转为一个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制造商逐步转向服务商,就是在服装领域里面个性化地定制,个性化地大规模生产,它是佼佼者。

记者: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秦海林:它聚焦到传统服装行业的生产流程,通过不断归纳总结,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变了原有的服装生产流程。它是自己研发了一批设备,然后根据服装企业的特点,点对点服务,个性化地定制,快速地下单,大规模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

记者:将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会越来越多,当一些企业有了做大的实力和条件,它是该继续坚持走“专精特新”的路,还是说可以向上下游乃至更多领域拓展,做成大企业?

秦海林:我不能代替企业去说这个话,这要基于企业家对市场的判断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是给他们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当这个企业具备了足够雄厚的技术水平,它势必在规模上有一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