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首届中国城市商圈发展大会26日在重庆举办,并首次面向全国发布了《中国城市商圈发展报告2021》。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商圈在促进消费回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智慧商圈建设不足等问题。

国内商圈客流恢复增长、推动消费回补

城市商圈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平台。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中型商圈1万多个、步行街2100多条,初步形成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多层级商业网点布局。去年以来,商务部等部门发布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进城市商圈建设等一系列文件,为城市商圈转型升级提供方向指引。

报告显示,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城市商圈,尤其是位于核心商圈的步行街在促进消费回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客流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全国示范步行街有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西安大唐不夜城、天津金街、广州北京路、沈阳中街和杭州湖滨7条步行街;营业额超过80亿元的全国示范步行街有重庆解放碑、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天津金街和杭州湖滨5条步行街;人均消费超过100元的全国示范步行街有杭州湖滨、北京王府井、广州北京路、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金街和南京夫子庙7条步行街。

“去年下半年,23条试点步行街的客流量、营业额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11条示范步行街的客流量、营业额分别比2019年同期都有明显增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说。

推动城市商圈供给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

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商圈发展面临布局不合理、商业设施陈旧、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部分商圈主题街区在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店铺设计、公共空间、活动展演等方面大同小异;部分商圈定位不合理,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国际化形象,导致引入的国际品牌趋同,没有形成商圈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部分商圈由于品牌招商运营能力薄弱,大量服装类、餐饮类低端品牌充斥商圈,造成商圈低水平重复竞争等。

对此,张威认为,要推动城市商圈供给创新,通过推动业态、品牌、体验和场景的特色化设计和打造,激发商圈发展新动能。“随着形势发展,城市商圈的空间布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基础设施也需要顺应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而完成更新。当然更重要的是,打造每个城市商圈独有的特色,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加快推进智慧商圈建设

智慧商圈是商圈发展的重要方向。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目前全国智慧商圈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商圈智能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成为“摆设”。商圈商户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数据不愿开放,造成智慧商圈大数据平台数据量较少、数据层次较浅,无法满足消费者、商户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数据的需求。

对此,张威认为,未来要加快推进智慧商圈建设,着力推动商圈数字化改造。“一方面,通过对街区的智慧化改造,提升街区的智能化、高效化管理水平;通过大数据运用,提升消费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化设施,提升精准服务和精准营销,让商圈管理更加智慧和高效。”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此前发布的《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因地制宜、按需施策,稳妥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有条件的城市可开展智慧商圈建设试点示范,加强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商圈数字化改造,丰富智能化场景应用。

“家门口”社区商业向连锁化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家门口”社区商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速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步伐。从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现有格局来看,大多数城市中心城区商圈已经饱和甚至过剩,区域商圈逐步完善,而社区商圈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占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而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占比不足30%。

因此,报告提出,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代表的社区商业将成为城市商圈新一轮发展热点,并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日趋便利化。张威介绍,当前社区商业的发展呈现出四大转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局部探索转向全国统筹推进、社区商业功能从注重商品消费转为注重服务体验、社区团购从野蛮无序竞争转向规范化发展、社区便利店从分散化经营转向连锁化发展。

“随着社区商业的发展,应提升组织化的程度,从分散的、传统的夫妻老婆店向规范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能够提升流通供给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张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