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记者吕红桥)在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72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后,这些地方经验受到广泛关注。青岛、温州、泉州等多个城市的副市长最近专门介绍了在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效,这为各地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提供了借鉴。

 

今年1-8月,山东青岛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9%,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45%,民营经济税收同比增长26.4%,这一系列数据在全国都比较亮眼。青岛民营经济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大原因是当地积极创新民营企业支持政策。青岛市副市长张军说,在机构改革中,青岛整合扩充全市服务民营经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职责,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

张军介绍:“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设立,充分调动了青岛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也推动形成了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加速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式的惠企政策服务平台,目前这个平台三年上了三个台阶,当前正加速推进财政惠企资金兑现的全流程服务。”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款。浙江温州率先开展“无抵押贷款”专项试点,创新推广“授托贷、诚信贷、权益贷、批量贷”融资模式,将各类非传统抵质押物的“沉睡资产”“权益资产”分别以授托、质押、信用贷款等形式转化为“信贷资产”。

温州市副市长殷志军说,这打破了银行传统贷款文化。“比如,通过创新‘农民(小微企业)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将企业存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股权等6大类近30种‘非标’资产盘活为信贷资金,打破银行‘非抵押担保不贷’的传统贷款文化。”

转型升级也是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很多企业反映不敢转、不会转。而福建泉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则风生水起,当地大抓逆周期投资,一体化布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0年泉州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培育了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前10位。

泉州市副市长吕刚说,泉州主要是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当好引路人、推车手和服务员,比如在产业数字化改造方面,泉州建立了“两头补”的激励机制。吕刚说:“建立产业数字化改造‘两头补’激励机制,改革技改资金和科创经费使用办法,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组建产业基金、补助首台套等办法,已建成智能车间超100间、智能生产线超1000条、工业机器人超万台,企业上云上平台超3000家。”

总体来看,国家发改委从青岛、温州、泉州等8个城市梳理出的72条典型做法很多都是“从0到1”的大胆创新,都直指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几乎涵盖了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政策有望向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说,接下来将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蒋毅表示:“通过破除区域间涉民营经济政策壁垒、建立区域间利益协同机制,推进涉民企政务服务协同、区域市场协同,从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不流动、市场不联通的问题,为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