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3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27.1%、连续13个月同比正增长……随着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巩固,上半年,外贸进出口稳中向好。

 

这几天,在宁波的一家企业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着组装一批即将运往波兰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副总裁闻灵浩介绍,今年以来,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发动机真空泵、凸轮轴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通过自主研发,通过产业研发和产品研发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真空泵出口到欧洲的业务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

和这家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一样,今年上半年,不少外贸企业感受到了我国外贸的“稳中向好”。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进口8.22万亿元,增长25.9%。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2.8%、23.8%、21.7%。“上半年,我国18.07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创下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22.8%,月度进出口已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外贸稳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

在分析拉动外贸增长的因素时,李魁文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国内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带动外部需求增加;去年基数较低以及价格因素起到拉动作用。

而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给出了更具体的分析:“一是‘宅经济’产品、订单回流等拉高出口增速约18个百分点。二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高进口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就地过年’拉高进出口增速约4个百分点。四是去年的低基数因素,拉高进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价格同比指数为108.5,价格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企业生产成本。对此,李魁文回应说,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有利于物价平稳运行的因素也不断增多。近期,国务院也部署做好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也有利于稳定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阶段性推升企业生产成本,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应该说是总体可控。”

任鸿斌透露,下一步将着力解决外贸企业面临的四大突出困难:“一是国际海运效率低、价格高;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现象;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企业成本。如1—5月份,铁矿砂和铜精矿进口均价分别上涨75%和45%;四是部分地区招工难、用工贵。”

此外,5月下旬,广州、深圳等地发生局部疫情,部分港口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对部分企业的交货、收货产生一定影响,相关航线的运价也出现一定波动。李魁文介绍,随着相关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目前港口通行能力正逐步恢复。“针对部分港口的拥堵情况,海关总署调配人力充实一线监管,切实保障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目前,南方各主要港口海运出口货物平均1小时即可办结全部海关手续,没有因海关监管原因造成货物积压滞港的现象。”

在展望下半年外贸形势时,李魁文仍有信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多地蔓延,疫情走势错综复杂,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同时,去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长近27%,在较高基数的影响下,今年下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速或将放缓,但全年进出口仍然有望保持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