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0日消息(记者刘柏煊 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根据最新报告,作为国内和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为5075.01点,同比增幅5.6%,保持稳定增长。在分项指标上,“金融创新”指标在202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指标显示为“增长偏低”。如何透过这些指标信号透视上海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现状?

上海(来源CFP)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已连续发布11年,是透视上海金融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改革开放水平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采访时说:“从景气情况来看,整体上是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向好。上海作为以人民币交易为特征的金融中心,保持着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

报告除了给出整体景气指数,还呈现了六大一级指标的情况。颗粒度更细的六大一级指标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金融生态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当中,“金融创新”指标评价最高,达到“快速增长”这一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两项指标都是“增长偏低”。

针对“金融创新”指标的不错表现,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解读,一方面主要是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主要是金融科技的创新。

唐建伟说:“原因主要是上海在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和金融技术创新方面做得较好。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努力实践在资本市场的全面改革创新,科创板正式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在发行、定价等一系列关键制度上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同时, 上海紧紧依靠金融科技创新的支撑,明确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2020年上海金融科技相关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六成。”

与“金融创新”指标形成对比的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指标表现相对落后。

经济学家余丰慧解读,2020年,疫情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上海金融机构的增加,主要还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增加,尤其是要吸引国外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包括私募基金等来上海落户。疫情因素事实上就导致原先一些落户计划被迫中断了。”

有分析指出,疫情因素也导致国际金融人才进入上海受到一定影响。

余丰慧认为,与“金融创新”指标的“快速增长”相比,“金融人才”指标“增长偏低”,需要引起足够警惕,因为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金融人才的支撑。

在唐建伟看来,下一步要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一个重点方向是复合型的金融从业人员。他说:“未来,上海金融人才资源聚集将向着更加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特征发展。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具有金融科技背景的复合性人才,纯粹的或单一的金融背景的人才可能不再稀缺。”

作为国内和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已提出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目标,今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期,近期动作频频。

连平说,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依然是一个重要抓手。他认为:“金融业开放在这几年的步子迈得很大。未来在机构准入、人员准入方面还需要有所探索,这样将有助于更多机构和人员流入,机构和人员的流入也会带来资金的流入、交易规模的扩大,从而使上海作为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