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唐婧)“海关”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关口,在经济安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关如何助力对外贸易发展?针对市场主体的新需求,如今的海关制度又有哪些新亮点?19日上午,来自上海、成都等地海关系统的4位海关关员,用他们参与(上海)自贸区海关制度创新,以及中欧班列运输货物监管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关长张宏掏出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的首批《海关创新制度图册》,里面收集了一共21项改革举措,涉及简政放权、通关便利、保税监管、税收征管等领域。他说,推动海关制度创新改革,“不是种盆景,是要种苗圃”。“这些措施中,有些是首创和具有里程碑意义,比如先进区、后报关,比如随附单证简化,再比如我们取消了通关单的验核,企业的自律管理、‘三自一重’等等。国务院已经公布的六批138项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推广制度中,海关贡献了61项。”

  作为“试验田”上的“先行者”,张宏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创新推出的“先进区、后报关”等措施,大大提升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口和出口的整体通关时间。张宏介绍,2020年保税区的整体通关时效比2017年压缩了50%以上。

  “我们以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改革为例,在尊重企业自主选择前提下,提供多元化的通关模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模式来有效降低通关成本和时间。我们区内有一家企业是从事汽车零配件分拨业务的公司,原来从海运进口到港到放行需要通关时间50-60小时左右,自从采用了提前申报模式,通关时间不到10小时。”张宏说。

  2013年,成都首列中欧班列驶出青白江铁路口岸,从此,这支“钢铁驼队”往返于亚欧大陆,拉近了天府之国与欧洲的距离。在见面会上,成都海关所属青白江海关监管二科科长夏纪把平时用的一块“电子平板”捧在手上。他说,这个“小平板”其实是一个海关移动查验单兵作业设备,它大大提高了海关关员们监管运输货物的工作效率。“以前我们查验需要打印单证,手写查验结果,如今有了它,可以在线完成指令查询、照相录证、结果录入等工作,缩短了查验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哪怕我身在北京也能实时审核同事们的查验结果。”

  曾经,成都中欧班列只有1条点对点线路、全年开行31列,如今,它已经连接境外61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班列发展过程中,夏纪和同事们转变申报和监管思路、想出了很多创新办法。

  夏纪介绍说:“攀西也就是四川南部的西昌和攀枝花地区,那里是重要的早春蔬菜生产基地,但因为物流原因,这些优质的农产品迟迟闯不出市场、叫不响品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跟当地的政府和企业、班列公司共同商定了物流方案,解决了运输蔬菜恒温恒湿集装箱运输、申报、监管的问题,抓住俄罗斯市场的蔬菜供应窗口期,发挥比其他蔬菜产区早两到三个月的优势,支持攀西蔬菜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越来越多的四川特色农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