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北京时间15日上午,跨越多个时区的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中美气候合作成为会上重要议题。观点指出,在中美关系面临考验的背景下,中美气候合作有望成为中美关系之间的亮点;双方应该“求同‘尊’异”;第三方市场合作大有可为。

 

 

 

  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供图)
  中美两国已在上月达成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重启中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与合作渠道。目前,中美两国加起来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约40%。两个大国如何进一步加强气候合作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认为,中美气候合作要把握“求同‘尊’异”原则,尊重各自国情来实现碳中和,这是合作基础。
  李俊峰说:“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困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4亿人口,我们一方面要过‘好日子’,另一方面要积极节能减排,我们承认难度很大,美国方面不应该给我们继续加码。同时也要看到,美国方面可能也很困难。他们平均一个家庭就有三辆汽车,这些汽车绝大部分是燃油车,在短期内都从燃油车换成电动车也很难。所以,双方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
  布鲁金斯学会气候变化研究项目主任大卫·维克多(David G. Victor)认为,中美气候合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中美是两个碳排放大国,还在于中美合作能够带动全球合作,从而形成统一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因为两个国家都是排放大国。中美两国是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力量,也将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推动力量。”
  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供图)
  在中美关系面临考验的时间节点上,中美之间的气候合作被视为一个潜在突破口与亮点。中美气候合作从哪里开始“破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认为,技术层面上的合作或可率先“破土”。“比如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据我了解,美国在捕获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国则在封存方面有相对优势,双方各执牛耳,是不是可以进行一定合作。再比如燃料电池,美国可能在科技突破方面比我们稍快一些,但是他们需要大规模的市场进行规模化和商业化落地。中国的应用市场非常成熟,而且效率非常高,这当中就有合作空间。”
  中美两国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上也将大有可为。许勤华说:“第三方市场指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既缺资金,又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基础。中美可以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共同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从而实现三方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