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电信网络诈骗屡见不鲜,案件发生率不断上升,诈骗手段更是不断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防不胜防”。从“盲骗”到“精准诈骗”,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电信诈骗的根源。保护数据安全,斩断电信诈骗背后推手迫在眉睫。专题报道《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在行动》,本期推出:电信诈骗为何边打边冒,“数据黑市暗网交易”又为何持续猖獗?

 

不久前,多地警方在济南抓捕了5名犯罪嫌疑人。这5人涉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网贷金融广告投放资格,对外发布网络贷款广告,从中获取有贷款意向者的公民信息,随后再把这些信息转手倒卖给境外诈骗团伙。

诈骗团伙通过对公民隐私信息的重组分析,筛选出可能亟需贷款的人群,再通过伪造知名金融机构的钓鱼网站,引导受骗者在钓鱼网站填资料,并承诺放出大笔“贷款”,但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提现金、保证金”等。一旦受骗者缴纳这笔款项,犯罪分子便会脚下抹油、溜之大吉。警方通过调查,给出了触目惊心的数据。

警方:我们在公司的电脑里发现了(窃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当时通过我们核算,数据达到40余万条。

警方: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一应俱全。我们在全国数据库里进行核对,居然发现了一万多起贷款诈骗的案件,这一万多个人被骗了2个亿。

一直以来,多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保持高压打击,但电信网络诈骗不仅“边打边冒”,而且从伪基站大撒网式的“随机诈骗”,转向利用隐私大数据“精准诈骗”。公安部刑侦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处处长张军表示,大量个人信息数据除了被用于金融借贷诈骗外,还用于洗钱套现、市场营销等领域。这个过程中,个人信息数据的作用不容小觑。张军说:“骗子依据有精准意向的公民个人信息,作案成功率能到5%,5%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这部分信息,他的成功率可能就是万分之几。”

2021年4月19日晚上,浙江省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民警联合普陀平安联盟工作人员,开展线上直播宣传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主题活动(图片来源:CFP)

如此庞大的个人数据,从何种渠道泄露,又是怎样通过用户画像筛选出有价值的“围猎对象”呢?360数科信息安全专家吴业超介绍,通常数据来源有三个典型渠道。吴业超说:“通过‘暗网’里的论坛、国内外聊天工具内的聊天群,出售黑产数据、公民个人信息、企业和政府机关的数据,价格从几分钱一条到几百元不等。卖的人可能是黑客,也可能是机构、企业内鬼和数据‘二道贩子’。”

这些数据被用来做“目标”画像,比如借贷App上的电话主人,可能急需用钱;通过对人GPS位置轨迹的分析,找出潜在的自由职业者和“可能资金周转紧张”的生意人。这些数据还可以在不同维度组合画像。

随后,这些数据再次回到“暗网”交易。“暗网”是指隐藏网络,利用加密传输、P2P等技术,匿名访问,常被用于非法交易。吴业超介绍,“暗网”上的大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近年来,非法数据交易甚至是通过数字货币完成的。吴业超说:“用匿名的方式让买家去‘测试’,如果觉得OK,可以在平台下单,也可以通过1对1的匿名联系方式去卖数据。大部分交易是使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完成,因为要保证匿名,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谁是谁。”

大数据精准了、交易更加隐蔽了,这是对新时代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挑战。黑市“暗网”巨大,被打击的只是冰山一角。采访中,专家也无法给出国内数据黑市的具体数字,但表示保守估计可达万亿元规模。

吴业超表示,目前大型互联网公司、平台已经在局部形成产业安全联盟,互通数据,同时与相关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各产业、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都有自己的‘黑名单’和技术沉淀。我们加入了一些反诈骗联盟。如果数据在大平台中形成机制,共享发现风险,告知社会,也把新型诈骗手段,通过真实场景告知用户,可以大大降低诈骗成功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指出,眼下“数据黑灰产”的产业链条很长、环节多,不仅是诈骗,黑市数据还广泛运用于色情、赌博等领域。仅靠企业产业联盟,仍显被动。她呼吁,把预防诈骗和反诈骗工作多层次前置。比如电信机构杜绝匿名电话卡,银行严审发卡流程,社交网站严查账号备案的真实性等。此外,还应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企数据联动机制。刘晓春建议:“更好的方式还是政府牵头建立数据共享、预警平台,然后平台介入。因为数据互换最重要的是信任,企业之间有时很难建立。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内容治理这块归网信部门,‘黑灰产’治理更适合公安、检察院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