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特别策划《创业者的“冬去春来”》8日推出——日料店老板梁潇:25平米小店是疫情的“温度计”。

  梁潇,北京人。在北京望京地区经营着一家日料店。过去一年,餐饮业成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梁潇的日料店也未能幸免。生意最惨淡时,一天就一位客人,他为没有客人发愁;而当疫情“退去”、小店生意恢复“血色”时,他又为找不到服务员发愁,最后甚至用起了猎头。25平米的日料小店,就像是疫情的“温度计”,每当疫情形势有所变化,温度计的数字都会作出灵敏的感应。

  梁潇的日料小店(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梁潇的日料店,25平米,面积不大,但非常别致,用餐区、后厨区、收银台紧凑布局,整体色调非常淡雅,仿佛一秒钟就能把你带到日本某个安静的小街小巷。梁潇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到疫情的消息,以为疫情就和一场雷阵雨一样,来去都很快,没想到一切都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梁潇说:“我经历过非典,当时我以为疫情就和当年非典一样,很快就会过去。尤其是看到去年4月份武汉‘解封’,本来是挺乐观的,但没想到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后来那么厉害。”

  疫情不断发酵,疫情防控要求保持社交距离,餐饮业等线下服务业受到重创。小店从之前每月“高枕无忧”的流水数十万元,转眼间就要做好亏本收摊的准备。小店也不再走“小众”路线了,梁潇说,降价、揽客、地推,这些营销的“招数”,自己一并都用上了。“我们头三个月的经营非常惨,惨到几乎每个月都在赔。我们后来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降低价格、主动招揽客人、做地推等。”

  不过,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2020年6月中旬,1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北京连续50多天无新增病例的平静。随后,检测人员在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短短几天内,不断出现的确诊病例进入大众视线。

  当时,在疫情源头还没有调查清楚的背景下,“新发地”“三文鱼”“疫情”这几个关键词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上,大部分商超迅速主动下架了三文鱼。没有人敢碰三文鱼了,没有人敢碰生鲜食品了,人们也不太敢迈进主打三文鱼的日料店了。

  客流量是最敏感、也是最残酷的指标。梁潇用“毁灭性”来形容这场”三文鱼风波”带来的冲击。他清晰地记得,原本需要提前预约、排号的小店,每天的客流量跌落到个位数,最惨的时候,一天只有一个客人。梁潇说:“对我们来说,真正冲击比较大的就是北京新发地疫情,日料店受到很大影响。我们基本上连续5天,每天只有个位数的客人。我记得当中最惨的一天,只有一位客人。我们的厨师有三个人,服务员有两人,相当于全店都在服务他。”

  随着溯源的展开、疫情的控制,“新发地”和“三文鱼”这些关键词逐步被公众遗忘,梁潇的日料小店跟随着复工复产的“大潮”,生意又慢慢恢复了“血色”。

  生意复苏是件好事,但另一道难题又摆在梁潇前面。原来愁客人,现在愁服务员,遇上了招工难。有服务员因为疫情生意停摆回了老家就不再回来。出于无奈,他最后想到了用猎头来招服务员。“招一个靠谱的人太难了”,这是梁潇至今还时常挂到嘴边的感慨。

  “我们希望招一些有经验的服务员,但是现在有经验的服务员非常难招。所以我们就只能找一些猎头,通过他们帮我们在传统行业里招服务员。因为你找猎头,就要花钱,但是以前招服务员没必要花这个钱。后来就通过猎头招了两个服务员,猎头这个钱花出去真的挺心疼的。”梁潇说。

  复盘自己日料小店的2020年,梁潇说,这25平米的小店就像是疫情的“温度计”,每当疫情的形势有所变化,温度计的数字都会作出灵敏的感应。“我们在一、二、三月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到了第二季度,稍微赚了一点。到了6月份前后,就是北京新发地疫情那阵,又是一波冲击,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然后七、八、九月份,还不错。紧接着十月份又有点不太好,因为零星的病例又出现了。然后是十二月份,也比较一般。所以但凡疫情形势有点变化,我们的小店就有一些影响,这个是非常准的。”

  2021年春节,梁潇的日料小店不像往年一样选择歇业,而是照常开门迎客,春节无休。在他看来,就地过年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过去一年里因为疫情失去的收入,也要趁着这个时间窗口弥补回来。梁潇说:“我相信餐饮业完完全全地复苏一定会有,大家现在也都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疫苗也接种了不少,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我们今年的计划是把这个店的口碑、盈利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