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2日消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特别策划《新格局 新动力——经济之声对话经济学家》,21日推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带来怎样的新生态?——对话: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

  记者: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使得资本市场进一步市场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监管方针的变化,您是怎么解读的?比如“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监管方针,使资本市场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新生态?

  巴曙松:“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思路和方针的提出,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框架、制度框架方面到了一个新阶段,日常的市场运行要逐步退出,不干预。但是对于违规行为,必须要保持严厉的惩处,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比如对于资本市场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必须要“零容忍”。

  我们看到,其实这三个方面,重点就是围绕监管机构的功能转型,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转型。这样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这也跟我们新证券法的实施直接相关。比如新的证券法显著提高了违法违规的成本,欺诈发行行为原来最高可处募集资金5%的罚款,现在提高到了募集资金的一倍。

  在新的证券法里,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60万元罚款,提高到1000万元,也大幅提高。原来经常看到发布的各种处分,顶格也就60万元,所以投资者开玩笑说,这就是“罚酒三杯”。相对于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虚增利润,还是很少的。所以(新的证券法)为未来资本市场金融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环境。事前就有一个清晰的制度预期,即建了制度,但监管部门不是去审批的,所以投资者自己要高度关注,自己进行分析,提升判断能力。如果违了规,就要大幅提升违规成本。所以我觉得“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与新的证券法和注册制是密切相关的,对监管部门的整个功能定位是非常积极的,可以说是配合注册制推动的监管方面的重要转型。

  记者:您觉得未来资本市场在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供给,包括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我们还应该怎样深化改革?

  巴曙松:必须要有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持,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融资结构的转换、促进居民资产结构的转换,也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因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高速向中速转型的阶段,要实现2035年再翻番的战略目标,每年平均的GDP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4.73%。但是在未来15年要保持5%的增长,就必须要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通过改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支持企业的创新。

  仅仅依赖以信贷为主导的融资方式,很难支持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未来15年,可能在整个融资结构里越来越需要依靠资本市场。从宏观层面来看,现在再继续依赖银行信贷扩张社会信用、社会融资,会导致杠杆率持续上升,对整个金融的稳定不利。

  现在银行估值受到压制,跟这个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形成一个直接资本市场融资和银行之间的优化,对银行的发展、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2020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把它放到未来中国“十四五”和2035年发展战略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来看,确实应该说资本市场要在战略机遇期发挥更大作用。

  总策划:杨春阳

  监制:韩志峰

  记者:李硕 唐明

  主播:马晓勇 闫文慧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