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新年新气象,经济之声从1月18日起推出特别策划《新格局 新动力——经济之声对话经济学家》。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未来增速怎么看?——对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家樊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记者杨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家樊纲进行了采访。

  记者:2021年经济会怎么样?有哪些不利因素,哪些有利因素?

  樊纲: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比较快的,可能是6%、7%。我们的复苏还在进行中,原来没有预计到的是外贸出口暴涨。为什么暴涨?因为其他国家,特别是需求市场大的国家没有复工复产,没法提供产品。其他提供产品的新兴市场国家也没有复工复产。现在出口暴涨,11月份出口涨了21%,对美国的出口涨了40%,这都是出人意料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控制疫情是同步的,那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反过来说,(其他国家)总会逐步地控制住疫情,那么他们的有些需求可能就不到我们这了。疫情稳定之后,世界产业链也会进行一些调整。这次大家意识到了,因为都出现断供。这个可能对我们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都是现在需要考虑的。

  记者:那么您觉得这个疫情带来的外贸范式,有可能会发生改变吗?

  樊纲:有可能是逐步的,疫情的因素会逐步地消失。它消失后,国际上生产恢复了,可能原来要去印度的订单就还去印度了,当然也可能有一部分(订单)留在了中国。现在的趋势是供给链分散化,中国仍然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主要采购源,但是会分散一些,比如中国+1。他们可能把新的投资、新的生产力放在其他国家,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记者:我们需要去应对这种局面吗?还是接受?

  樊纲:“双循环”。为什么提出“双循环”?要承认全球化有它自己的逻辑,它会不断进行调整。不变的事情是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要继续进行国际大循环,继续开放、学习、出口、在全球采购。但是,我们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特别是把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把国内的产业做大做强。如果国内的科技能力越来越强,那么发展就是稳定的、可持续的、有后劲的。

  在努力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未来中国经济将以怎样的速度稳步前行?记者洛佳莹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曾经提到未来5年到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您的信心来自哪里?

  姚洋:我觉得中国经济最大的韧性是我国的制造能力,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里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复苏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没有脱钩。疫情一开始的时候,有人说中国要和世界脱钩了,世界要把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了。过去几个月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判断都是错误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世界是离不开中国的,因为中国生产能力太强大了,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韧性。

  我之所以预测未来5年到7年,中国经济能够保持5.5%到6%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我们的潜在增长率会在5.5%到6%之间。我做过测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资本积累对GDP增长贡献仍然是在3%到3.5%;另一方面,效率改善还可以提供2个点到3个点的经济增长。这样算下来,潜在增长率就是5.5%到6%。

  另一方面我的判断是未来5到7年,中国经济增长会进入新的景气周期,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一直到2015年到最低点,2016年和2017年经济开始恢复,但是2018年和2019年由于去杠杆,恢复暂时停下来了。(2020年)又遇上了疫情。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中国经济)恢复还是相当快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5到7年景气期。所以,我预测未来5到7年平均增长5.5%到6%,应该说是趋向于保守的估计。

  总策划:杨春阳

  监制:陈爱海、韩志峰

  记者:杨曦、洛佳莹

  主播:马晓勇、李羚瑞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