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务院新闻办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产业扶贫进展成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已经覆盖98%的贫困户,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推动各地产业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832个贫困县全都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刘焕鑫指出,通过产业扶贫,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刘焕鑫介绍:“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其中,直接参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贫困户分别为1158万户、935万户、168万户;贫困劳动力在本县内乡村企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超过1300万人,占务工总人数近一半。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刘焕鑫指出,产业扶贫不仅让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还激发了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刘焕鑫表示:“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产业赋能,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产业扶贫志智双扶成效十分明显。”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产业扶贫十大范例,河北阜平的食用菌产业、山西大同云州的黄花产业、内蒙古扎赉特旗的水稻产业、河南正阳县的花生全产业链、湖北咸丰县的“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广西百色的芒果产业、重启巫山的“巫山脆李”、甘肃环县的肉羊产业、四川苍溪的猕猴桃产业、云南怒江州的草果产业等榜上有名。

  在发布会现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委书记郑东来介绍了咸丰的产业扶贫经验。郑东来说:“把全县原来100多个杂牌商标整合在‘唐崖’公共品牌下,唐崖是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了‘唐崖茶’‘唐崖米’‘唐崖果’‘唐崖蜜’等10多个系列产品,唐崖系列产品年销售额在12亿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加大对咸丰定点帮扶力度,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来抓,帮助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系统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9年全县1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已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针对产业扶贫中存在的同质化竞争,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成效的问题,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回应说,将组织地方编好规划、选准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品综合利用,以避免同质化现象。魏百刚表示:“像生产核桃的地方发展核桃油,种葡萄的地方发展各种葡萄酒,如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养牛羊的地方发展屠宰和牛羊肉食品加工等。832个贫困县累计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既避免了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也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