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蒋勇)1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专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不少人把这一提法误解为中国可能走向封闭,不再搞对外开放了。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吹风会上说,近期中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就是对“中国封闭论”的最好否定。

  张宇燕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个是不会变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中国,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等15个国家签署RCEP就是一个明证,表明中国还是坚持对外开放。大家想想,一个逐步走向封闭的国家,怎么可能去签署一个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呢?这恰恰是否定了‘中国封闭论’。”

  张宇燕还指出,除了签署RCEP以外,外商投资法正式施行,大幅压缩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他说:“外商投资法、负面清单。过去我国有上百条负面清单,但是现在的数量已经压缩到只有33个。你还能看到中国的金融开放,特别是今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这一数量在全球FDI下降30%~40%的情况下,中国吸引的外资基本上和去年持平,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显示了中国还是继续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展望“十四五”,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松指出,根据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处于5%~6%区间。李雪松说:“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2021年、2022年这三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会比较大,因为它有一个基数的影响。比如今年可能增长只有2%~3%,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2021年基数高了,2022年可能会有明显回落。考虑到这些影响,再加上国际国内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设在5%左右比较合适。”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下降到30%以下,经济存在快速“去制造业化”的倾向。对此,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特别提到,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因为如果继续沿这种趋势‘去制造业化’,甚至我们可以推演,由于制造业本身的效益没发挥好,相应的服务业又没有真正能够成为带动经济的一个很好的产业,这就会产生一些低效能、低生产率,甚至低贸易度的其他产业来替代制造业,那么经济就有可能会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等说法。所以千万不能在这个阶段产生所谓的过快或过早的去工业化或‘去制造业化’,否则我们的经济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风险。”黄群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