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基金观察》,记者刘思强专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陈卓博士,本期主题:选基金经理,这些变量不能忽略。

 

  刘思强: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末公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7.8万亿元,再度刷新了记录,而当前按照份额合并计算的话,基金产品的数量已经超过7000只,公募基金规模加速扩容背后,到底有哪些支持因素?

 

  陈卓:其实这近18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里面有很大一块应该是货币市场基金,比如天弘那一类应该都是算在其中的,这样算下来,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总量上也就并没有那么多了。

  但是从上半年的增长数据看,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增长也很快。比如,股票型基金规模4月份就增长850-900亿,混合型基金增长则超过2000亿,环比增长9.8%左右。扩容的背后和上半年中国股市相对全球其他经济体股市走得比较强有很大关系。因为市场好,大家的钱涌进来,继续推动市场走好,相当于互相再循环。

 

  刘思强:公募基金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基金产品其实也在高度同质化,毕竟市场上股票数量也不过4000只,而基金产品已经多达7000只,投资者挑花眼,怎么破?

 

  陈卓:你说得很对,我们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过去五六年一直做的研究都集中在国内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评估筛选方面。我们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基金投资到底能不能战胜大盘”,调查和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是可以战胜大盘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能战胜大盘,战胜大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发现这方面主要得益于公募基金经理或者私募基金经理,他们具有较好的选股能力,相对于指数或者大盘而言,能够选到那些未来表现更好的股票,但他没有择时能力,他并不知道大盘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选公募或者私募基金”,基于他们过去历史表现,我们怎么样选公募私募基金未来可能业绩好一些?然而,事实是根据过去一年的基金收益来选择,结果往往可能是逆向的指标。所以我们一般容易听到基金销售人员或者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比如这只基金过去一年表现得特别好或者这个经理特别厉害,去年一年收益是多少,甚至更夸张说过去六个月收益能达到60%……很多基金投资者也是按照这个逻辑买入的。但是,我们从定量方法来分析发现,用这种参考历史数据的方式来选基金,从统计上来看仍然亏钱比例更高。

 

  刘思强:我注意到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市场虽然已有7000多只公募基金产品,但是真正的头部公司不过那么几家,头部公司的绩优基金经理也就那么几位,而且每个基金经理不管带多少只产品,本质上投资风格差异不大。所以,其实基金投资者可能只需要锁定那么几百只基金来挑选就够了,这个逻辑成立吗?

 

  陈卓:我觉得是对的。但是有一点要稍微注意一点,比如说你要选好的基金经理,那么选什么样是好的?如果仅仅是看他过去收益特别是过去一个比较短的时期比如6个月到一年的收益水平,这是完全不行的,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市场趋势是否匹配很重要。另外,虽然说基金经理的风格一般是不太会变化的,或者我们希望基金经理风格尽量没有太大变化,这里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如果一个基金经理换了公司的话,那么他到底还能不能够保证他的收益水平;如果一个公募基金经理转成私募基金经理了,还能不能够继续保持他的收益水平,这个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大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小心一些。

 

  刘思强: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他们持续而稳定的业绩表现呢?

 

  陈卓:比如从公转私,对于公募而言有一系列的团队支持他,包括交易环节都有很好的团队在支持他,如果他成立一个私募基金,特别是最初阶段,资金规模比较小,这些支持系统不在的话,基金经理还能否保证此前的分析能力就不一定了。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比如这个基金经理目前管理资金的规模是10个亿,这个产品确实管得很好,被另外一家公司给“挖走了”,让他带领一个团队同时管理好几只基金,比如资金规模在100亿以上。那么,他还能不能保证原来的风格在100亿规模以下时良好的收益水平与稳定的业绩表现呢?这也是很不确定的事情。因为不同的投资策略和风格总有一个规模的限制,而规模常常是收益的一个很大的敌人,甚至说是最大的敌人。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经济之声10:30播出。

  陈卓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助理教授,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于2014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获得了美国杜克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工程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

  陈卓的研究领域是实证资产定价与中国金融市场,包括中国债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务,量化投资策略,以及金融计量学。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估和筛选,著有《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和《中国私募基金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他的研究曾经发表于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包括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Review of Finance,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等。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数项奖励,包括SFS Cavalcade“亚瑟·沃加”最佳固定收益论文奖,中国金融研究会议最佳论文奖,芝加哥数量投资协会学术竞赛奖,PanAgora资产管理公司的克罗威尔纪念奖章最终入围奖,以及澳洲金融与银行会议博士生论坛二等奖。

  刘思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专栏编辑、记者;《基金观察》制作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