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的2020年全球基金投资论坛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专家、行业领袖就“双循环新格局下基金发展新机遇”展开深入交流,《基金观察》记者刘思强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晓燕。

 

  刘思强:从第一只公募FOF成立到目前已满三周年。从10月19日开始,首批6只公募FOF产品的成立陆续满三年。与此同时,公募FOF整体规模突破了630亿元,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对于FOF总体发展情况,如何来评价?

 

  张晓燕:FOF也叫基金中基金,它正式落地是2017年9月8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批有6个公募基金FOF的产品。FOF基金是将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经证监会核准或者注册的公开募集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投资人提供便捷一站式的基金筛选服务以及有大类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的功能。

  在过去三年里,我国FOF基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2017年以后,FOF基金的数量和管理规模增长比较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公募FOF作为比较新的概念,总体上基金数量和资管规模在整个公募基金里占比还不是很大。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公募FOF产品数量是132只,占全部公募基金数量不到2%,其中养老目标FOF数量最多,占比大概有72%。从规模上来看,到今年9月底我国FOF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了700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也就是三年以前的5倍左右,确实增长得特别快,但是目前它占整个中国公募基金规模还只有0.5%。

  第二,我国的公募FOF有一定的头部效应和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整个市场FOF产品中有两只产品规模突破了100亿元,它俩加一块达到240亿元,占了整个FOF市场的34%,但是有很多FOF产品规模在5000万以下,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清盘的风险。

 

  刘思强:我们对于公募FOF发展预期大体是怎样的呢?

 

  张晓燕:我们的预期希望通过公募FOF给投资人提供一站式基金筛选服务,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并分散风险。目前这些新创立的FOF也确实是以这一主旨为目标推出的,但是目前看可能还有很长的阶段要走,现在属于早期快速增长阶段,有很大的空间。

 

  刘思强:未来FOF发展优势何在?

 

  张晓燕:因为FOF是从公募里面挑那些好的基金来进行投资,具体来说优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基金筛选,就是寻找好的基金来投资。另外,因为FOF挑选基金,不只挑一个而是要挑几个或者几十个。在挑选公募基金的过程中,就进行了风险分散,所以FOF和一般的基金相比优势在于筛选和分散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专业机构和基金经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人解决基金筛选问题,但都是有局限性的。

  目前市场上的公募基金产品有几千只,数量多、投资风格不一,如果个人投资者自己一个一个去看,到底有没有专业选择基金的能力和眼光,那还是一个问号。而FOF如果做得比较成功的话,就意味着它已经帮你挑出来成绩比较好的基金经理。所以,FOF总体上来说表现还是挺好的。从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期间,FOF基金整体大概一年的年化收益是13.2%,不比大盘低。

  二是分散风险,因为FOF的投资是分散在不同的基金里。从数据来看,FOF过去一年年化收益率是13.2%,同期沪深300年化收益率是10%,所以FOF收益率比沪深300好。而FOF的年化波动率6.69%,但是沪深300的年化波动率是18%。

  所以,FOF如果有能力选出好基金的话,不仅收益率要高,还因为分散了风险,它的年化波动率要低很多。

  以上也是FOF最吸引投资者的两大方面。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经济之声10:30播出。

  张晓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鑫苑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鑫苑房地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燕教授于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曾任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普渡大学克兰纳特管理学院金融学Duke Realty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实证资产定价、应用计量经济学和金融科技,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并屡获最佳论文奖。2014年她被授予“40岁以下40位最佳商学院教授”称号。2017年被证监会任命为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同年研究课题《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为特征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刘思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专栏编辑、记者;《基金观察》制作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