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记者赵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双十一”避坑干货来了!部分商家打着优惠促销的幌子先涨价再降价、虚标价格等价格问题时有发生,消费者冲着全网最低价和全年最低价熬夜购买还不如平时便宜。经济之声《天天315》2020“双十一”特别策划——这“十一”个坑,您不要再踩!11月2日关注:认清标价“过山车”,耐心货比三家。

  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电商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推陈出新,今年“双十一”也不走寻常路。从各大电商已经公布的优惠活动来看,分两波支付,11月1日—3日是第一波,11月11日为第二波。可究竟哪一波才是最便宜的?有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某消费者说:“往年不都是11月11日0点付尾款嘛,那个时候是狂欢夜,也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如果有,会不会比现在还便宜?我还挺担心这个事,一直搞不清。”

  中消协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双十一”期间,监测期内,共收集预售规则负面信息156000条。负面信息在11月11日达到高峰,为44073条。预售规则问题主要涉及优惠规则复杂难懂、0点抢购、1点才能付尾款、定金不退等。

  今年的情况如何呢?不少参与11月1日—3日第一波“双十一抢先购”活动的消费者已经发现,自己支付的尾款加定金的金额并不是商家最初承诺的“到手价”,也不是“券后价”。11月1日晚上9点,淘宝直播“一哥”李佳琦花了20分钟时间,奋笔疾书了厚厚一沓纸,为消费者列算式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在11月1日凌晨付的钱与直播间里说的价格不一样。

  李佳琦说:“如果发现最终付款价格和我们说出来的价格有出入,你需要确认是不是在我们直播间开预售的时候付的定金。如果有些东西不参与跨店满减,但是粉丝误以为参与就拿去凑单,也会导致出问题。大家在付款之前一定要看清楚跨店满减、优惠券是否都使用过,再付尾款。”

  直播间里,有的消费者说,没有合并付款,心在滴血。有的消费者发出了好多问号,表示还是不太明白。还有的问究竟在哪里领优惠券。看来,没有买到真正实惠价格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消费者选择在“双十一”购物节买东西就是为了便宜,可被设置了重重关卡之后,“双十一”期间的商品价格真的是全年最便宜吗?如果不仔细货比三家,再对比自己之前买过的订单价格,就很有可能踩到“假便宜”的坑。消费者陈女士一边掏出计算器,一边吐槽自己和同事的遭遇。她说:“我和同事发现一款卫生纸,‘双十一’前几天在天猫超市刚买了一批,跟我们现在再加入购物车的价格比,就便宜不少。”

  中消协的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当天,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增加,先涨价再降价、熬夜购买不如白天便宜、虚标价格等价格问题凸显,价格负面信息共42550条。

  消费者刘先生表示,对“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感到厌倦,不愿意踩坑。他说:“猫腻太多,商家有可能先把价格提起来,然后再打折。对于我来说,越来越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反而对各种购物节有点烦。”

  不过,还是有不少消费者仍然有很大的购物热情。消费者陈女士早在今年10月底就预付了很多定金,11月1日凌晨支付了20几个订单。但她感觉,不买觉得有些亏,买了也不知道究竟赚了多少,就是凑个热闹。她希望商家能够诚信经营,把“双十一”购物节越做越好,而不是越做越难。她说:“我也搞不清到底有没有优惠,但我想着可能有300元减40元,估计能便宜点,但不见得是最低。”

  实际上,商家虚构原价、悄悄提价的行为已经涉嫌消费欺诈,消费者可追偿。“虚假优惠折价”是指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标示的打折前价格或者通过实际成交价及折扣幅度计算出的打折前价格高于原价。不过,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提醒,根据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虚标原价,制造优惠打折的假象。但这里的原价有一个“十四天”的期限。如果超过十四天,消费者就可能无法维权。

  赵占领:价格违法行为通常包括虚标原价,这里的原价是指在促销活动之前十四天内。

  记者:如果是长于十四天,比如上个月就先提价,消费者就无法维权了?

  赵占领:对,有的商家确实会这样做,那就没办法了。

  赵占领还提醒,有的商家宣传某商品的价格为全网最低价或者全年最低价、清仓最低价等,如果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消费者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他说:“如果商家声称自己是全网最低价、全年最低价等,有可能与实际不符。虚假宣传也是一种价格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