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期两天的优化营商环境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今天(23日)在北京闭幕。在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居第31位的新背景下,如何继续找差距、补短板、向全球最佳水平看齐?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与会嘉宾在现场展开探讨。会上观点指出,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只看硬指标,还要抓软环境。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比去年大幅提升了15位,目前已跃居全球第31位。“第31位”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已远远超过中国人均GDP的全球排名。

  对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兼秘书长艾德明(Danny Alexander)在论坛现场盛赞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国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变化是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监管的透明度和预期性在增强,这很重要,说明中国在不断地向世界上的领先国家看齐。”

  从宏观经济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说,中国营商环境的大幅改善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可以看到,中国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等都大幅增加。另外,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等都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经济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3,经济结构呈现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他说。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红利,让经济发展受益。那么下一步,如何继续找差距、补短板、向全球最佳水平看齐?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部分指标上,中国的排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还要继续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他说:“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增长的阶段,整个市场有一个大的出清过程,有其规律性,比如说有些行业过去有100个企业,以后的话可能就是50个企业,甚至只剩20个企业,相当一批企业是要出局的,这就涉及到破产程序,我们的破产退出程序要不断健全。”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竞争中性原则的实现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要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提高民营企业使用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机会和可得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也表示:“根本的精神还是在于实现竞争中性原则,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这可能是提升营商环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下一步。”

  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上月出炉、北京在本月发布营商环境改革3.0版、外商投资法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正在不断加速。

  经济学家李稻葵说,尽管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排名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不能仅仅满足“硬指标”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抓“软环境”。他建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地政府要重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国别业务主任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同样认为,营商环境的好与坏难以用几个指标或数字界定清楚,背后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性安排的创新。“显然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是无法单纯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来衡量的,比如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中国已经在往大的方面去努力,外商投资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