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解锁“夜经济”的盛宴

2019-07-23 17:28:00来源:央广网

  本期话题:商务部数据显示,6成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上海等多地出台政策刺激“夜经济”;“深夜食堂”“文娱消费”,多元场景层出不穷;夜间经济的“魅力”何在?能否引领消费升级?压力大、工作忙,年轻人有精力参与“夜经济”的盛宴吗?海外的“不夜城”是怎样成功的经验?点亮“夜经济”,除了政策支持,还需要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商业节目《远见》,本期话题——解锁“夜经济”。

  为刺激新一轮消费经济发展,近两年来,上海、天津、杭州、青岛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所谓“夜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的购物、餐饮、旅游、娱乐等现代消费行为。

  提出这一新型经济学概念的伦敦,展示出夜间经济的巨大魔力:2017年“夜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为伦敦提供了1/8的工作岗位,收入263亿英镑。

  最近,北京市也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绘制出一幅“夜经济”蓝图。《措施》提出,北京市计划到2021年底,在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在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等多个区域,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在上地、五道口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

  同时,北京计划推出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16个特色精品夜市,对符合条件的24小时便利店予以资金支持,中心城区4A级以上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延长开放、继续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对小型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低票价补贴等。从而形成涵盖旅游、文化、购物等一体化消费场景,又独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夜经济”。夜间经济的“魅力”何在?能给带来哪些商机和就业机会?

  本期嘉宾:消费产经专家、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消费产经专家、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嘉宾供图)

  思远:北京最近出了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里提到包括延长地铁通勤时间、设立“掌灯人”,之前也有全国其他城市推行夜经济政策,北京为什么突然推进夜经济政策?

  赵萍:“夜经济”的发展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夜经济”是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延伸。只有在日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日经济很多需求无法满足时,“夜经济”就自然延伸出很多供给;另一方面,日经济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夜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举个例子,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白天工作繁忙,一些消费需求如餐饮、娱乐、购物,下班后有充分的时间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白天工作节奏快,会让人感到疲劳,下班后需要放松身心,“夜经济”相应的文化娱乐,就可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繁荣的日经济是“夜经济”的保障和基础。

  思远:就像您说的,正是因为有健康的日经济,所以才会延展出“夜经济”的需求。以北京政策里提到很多概念,“商圈”“生活圈”“地标”;从名字里就能刊出来有不同含义和功能。从夜间食堂,到文娱、服务、购物,到底什么才是“夜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哪些生意会火爆?

  赵萍: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就要看日经济中,我们的消费走势是什么样的。当前,我们的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人们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同时,消费升级呈现出两种态势:第一,从商品消费向商品与服务并重的趋势发展,并且用于服务消费的支出增速快于商品消费。今年上半年,用于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增速要远远高于衣着类消费。第二,人们更注重品质消费。无论是衣食住行,人们都希望买到更高品质的商品。“夜经济”的消费特点也是如此。“夜经济”的典型业态就是“餐饮”,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的餐饮消费增速总体上都高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纵观世界各国,餐饮支出都是占比最高的。在服务消费的指向上,“夜经济”也有亟待丰富的内容,未来增长潜力很大,如夜间成人教育或儿童的课外班、兴趣班,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夜间体育场馆都会营业到晚上九、十点,总体上都是一场难求的局面。

  思远:正如您所说,不管是文娱、餐饮还是商品消费,不同商业板块、消费场景也在彼此联动,促进“夜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说,现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很多人也会觉得白天压力大、休息不足,挣点钱也不容易,政策虽然有,会有更多人有精力去参与到“夜经济”的盛宴中来吗?

  赵萍:“夜经济”活动参与多了,确实会影响白天的精力。但发展“夜经济”并不是鼓励所有人去消费,是给那些晚上有时间、有意愿消费的人群创造消费条件。这才是正确理念,而不是说把所有人晚上都赶到街上去,是在尊重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内容和更便利的消费环境。发展“夜经济”也是为了促进劳动力再生产,让那些有压力的人放松身心,用更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事实上,北京加速出台夜经济,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加强“当期消费”的引导。

  消费已连续五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6.2%。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速在放缓,2018年仅为9.0%,这是自2004年以来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首次跌破两位数。房产、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

  消费升级,指的不光是把钱花出去;还要花得好、花得对。

  思远:让百姓敢花钱,会花钱和所谓的消费升级,有人也建议说需要政府部门引导和观察消费质量,建立一个能够反应商品、服务购买趋势和品质的指标。您怎么看?

  赵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存在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城市今天的发展模式会成为非一线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中国发展“夜经济”会和发达国家和城市会有共性:比如新的产品、服务和业态配比上,会参考发到国家经验。但我认为,也会有些中国特色:比如贯彻创新、协同、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是光赚钱就行,而是要创新业态和服务方式,在发展中也注重环境治理等,是和中国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国于1995年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主要由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组成。伦敦夜间经济和其城市文化氛围的密切关联。

  在伦敦,酒吧是英国人民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后的首选。“酒吧文化”提供的畅所欲言、结交朋友的机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了轻松无负担的氛围,使英国人不惜花费更高的附加服务费也要在酒吧消费。

  漫长的历史传承,让伦敦众多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夜间展览。每年10月25-27日为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会专门进行展览、讲座、对话等形式的文化狂欢和嘉年华。著名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就是基于大英博物馆夜晚时的情景进行想象创作的。  

  为了打造更安全的夜生活,伦敦市政府还特意成立了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并专门留出一个公务员岗位招聘一位夜间主管。岗位要求应聘人深谙英国夜间经济。据悉,这位“夜间主管”年薪3.5万英镑,每周只需工作两天半,旨在“捍卫伦敦夜间文化价值,推动伦敦夜间经济发展和多样化”。

  伦敦市政府实施了地铁通宵运营计划,为夜间经济消费者和从业者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通宵地铁每年能为伦敦经济带来7700万英镑收益。

  纽约在2017年9月专门设立了首个“夜生活”部门。在今年1月发布了首份夜生活经济的报告。新报告指出,夜生活不仅是纽约形象的核心部分,更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纽约的夜生活产业贡献了29.9万个就业岗位,130.1亿的职工薪酬以及共计350.1亿的经济总产值。

  数据还显示,纽约夜生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当地总体经济水平。近两年,夜生活相关工作数量和薪资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和8%。这些是否能给中国的夜经济带来启示呢?

  赵萍:中国发展“夜经济”,政府应该适当引导消费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像北京、上海的“夜经济”政策中,就提到“地标”“商圈”“生活圈”,这些提法都说明顶层有规划。这就像打造不同品牌,提到某个地标,大家就知道这背后的服务理念,特色是什么;“夜经济商圈”概念的提出,说明“夜经济”要发挥辐射功能,其中的配套更完善。这都透露出政府正面引导的理念,同时北京市配套的政策还包括延长公共交通时间等,这都体现出政府“放管服”的理念。

编辑: 赵亚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远见】解锁“夜经济”的盛宴

商务部数据显示,6成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上海等多地出台政策刺激“夜经济”;“深夜食堂”“文娱消费”,多元场景层出不穷;夜间经济的“魅力”何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