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看博鳌:寻找“丢失”的工匠精神

2017-03-25 18:28:00来源:央广网

  作者王思远  

  这两年,有两个词被“呼唤”和“消费”坏了。一个叫情怀,一个叫工匠精神。究其原因,中国正在经历制造和消费升级,爬坡很辛苦、很痛苦;另一方面,经济大环境不好,大家都很焦虑。

  “情怀”意味着思想上的信仰;“工匠精神”呼唤“专一纯粹”。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就有一场分论坛和“工匠精神”有关,出席的人有中国台湾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威盛电子董事长陈文琦、德国莱茵集团CEO Micheal Fubi、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日本国宝级的枯山水设计师和佛学大师枡野俊明等。显然这些人的身份,有资格谈这个话题。

  我个人关心的是:代表着精细、匠心的德国、日本,和正呼唤匠心的中国工匠们,怎么看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传承?

  德国:严谨教育体制,梳理“工匠体系”

  莱茵集团是德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商和基础设施服务商,世界500强,业务涵盖了材料、化工、环境服务、机械、电信等。莱茵集团的CEO Micheal Fubi谈到了德国工匠精神、核心“工匠教育体制”,把普通技工、大学生和工匠三者关系梳理得很清晰。

  Micheal Fubi说:“在德国的教育体制中,很多人不会去上大学,而是通过三年培训成为工匠和学徒,学习时60%的时间在公司学习,40%的时间学职业技能。这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

  德国制造代表着高品质,比如博世,工程设计在德国,但生产在中国。现在工匠主要是手工制作,但未来要交给机器人,怎么适应那个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制造、愿意在车间工作的人才,高级项目工程师很重要,高精尖的产品不可能都由机器做,需要高级工匠,做过几千几万件产品的那种。

  以前节目中说过,中国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1%,但高级技工的缺口很大。中国的观念是能上大学,绝不上技校,总觉得没面子,认为孩子考不上大学才去技校。都这么想,没有足够优秀素质的人去当学徒,童子功都没练好,怎么能妄想出大师呢?

  日本:禅修,工匠精神的“新活法”

  如果说德国靠的是严谨的工匠培育体制,那么,日本培育工匠的方式就要概括为“神形修炼”。代表日方发言的是日本国宝级枯山水设计大师、古刹建功寺第18代住持高僧枡野俊明(注释:枯山水,一种写意风格的微缩园林景观,用石头代表山、白沙代表海;据说最初枯山水的灵感源于隋朝赠送日本的盆景)。

  枡野俊明早年学习艺术,研究生毕业后出家为僧,用禅道精神去钻研枯山水。本人也在英国、美国等很多世界著名学府巡回讲义。

  枡野俊明说:“很多人大学或更高学历毕业后,甚至工作到一定阶段后,会来到我的禅寺进修。关于专业和技能,他们上学和工作中已经掌握了很多,那为什么要来呢?因为日本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精神、感性和哲学层面的。日本的师徒制度存在了1000多年,徒弟可以在师父那里免费吃住,看老师的一举一动,十年磨一剑。”

  现在时代变了,有了计算机技术,但工匠精神不会变,不是技术问题,是思想问题。日本的传统教育,是教会人很多方法,让他们变成螺丝钉,匠人精神是一种活法。我的寺庙中进修的有各种类型的人,他们本来已经工作得很好了,只想找回自己的价值观,换个思维角度去重新工作。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寿司,为了保护双手,不工作时候永远带着手套。

  中国:找回“丢失”的匠心

  很多人说,比起德国人的严谨和制度、日本人的修行和信仰,中国显得匠心精神缺失。说到这,一个老爷子站出来为中国工匠说话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他认为相比德国、日本,中国的工匠精神,有过之无不及。当代工匠精神不是缺失,而是“丢”失。

  单霁翔说:“这些年一提‘工匠精神’,言必称德国、日本。但每天我进入工作岗位,就有不同理解。再过四年,紫禁城600岁生日。1804558件套文物藏品,满眼都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在德国日本有很好的经验,我留学日本,重视职业教育,能一代代把传统文化梳理传承,才能使我们今天的社会尊重工匠。”

  大钟寺里有个大钟,600年前建造,里里外外刻的都是文字,23万字居然万无一失,每个字都很清楚、没有沙眼,敲起来那么洪亮。

  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建议做一个“世纪钟”,把这个世纪的事记录下来,全国找了一圈只有一个武汉造船厂说,他们只可以做单面有字的。今人不如古人吗?我们有计算机和新型加工技术,但当年工匠做这口两面字的钟前,他一定认真做了几百口钟,一个个试验:合金比例、铸造方法、温度掌握,没有这个积累就没有奇迹。工匠的精神,在于“传承”。

  单老爷子我还真采访过,印象不错。他曾留学日本、学的是教育,理念开放,能与时俱进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老爷子的职责除了看好文物,更重要的是:给当代人和后代人传承这些文化。

  前两年,为了让更多孩子从小学习、了解历史文化,故宫做了一个APP叫《皇帝的一天》。

  不同于通常讲历史的严肃、认真、说教,单老他们用了一种更有趣的亲民视角,APP里,皇上被设计成可爱的卡通形象,蹦蹦跳跳,唱着rap音乐挺潮,可以操作控制皇帝走到故宫的任何角落,从饮食起居到猜谜、收集做游戏任务,过程中把故宫和文物的历史细节和知识,“玩”着讲出来。结果一下火了,下载的人中,成年人比小孩还多。

  此外,单老还给故宫开了淘宝网店,试图用年轻人习惯的方式,传播正统文化。你看,真正有工匠精神和巨匠思维的人,可以用仰视、俯视和平视三种视角切换,影响身边的人。

  关于工匠精神“定力、敬畏、信仰和尊重”的故事

  三位大家说完了,说说我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首先,我们不应该对中国的工匠精神过于失望。中国工匠精神一部分在复苏中,还有很多是不为人知而已。比如去年央广做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找到了大量不被打扰、精湛高超的手艺人。我眼中“工匠精神”应该分解成四个词:

  1、定力

  知名节目《晓松奇谈》里讲过一系列日本匠人的故事:东京有个米其林日料餐厅,不起眼,只有8个座位,大师一个人从擦桌子、刷碗、做料理一人全包。高晓松吃完以后说:“太好吃了,我要在节目里给你做广告。”日料大师说:“千万别,我就喜欢客人们看我做饭,跟他们聊天。做料理是我这辈子的兴趣,我得挣钱养活自己,但我不想被钱蛊惑。”北上广如果有这么家饭馆,是不是一堆VC投资就冲上去了,说:“大哥你一定要开分店。”

  2、敬畏

  有个岁数挺大的日料大师,有一次,记者采访时恰巧有个特别漂亮的姑娘去做学徒,出师之前日料大师对其百般宠爱,后来学徒姑娘作品一端上来,老人家当时就翻脸了,一通骂,把姑娘骂哭了,把周围人看傻了。老头说:“你知道一条鱼在汪洋大海中,努力生存到这么大多不容易吗?它被打上来,为了让食客吃到新鲜的食材,渔民、运输工人争分夺秒运到餐馆里,付出多少努力?你师父我做一条鱼从油温、下刀、配菜这些细节要多精密?结果你做出来就这样?”一个匠人对自己职业和手艺,确有敬畏之心。

  3、信仰

  现场有个嘉宾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说自己有一次上课,遇到了一拨特别活跃、有天赋的学员,都是知名企业的中高管。但是他发现,这些人的教育背景五花八门,本科研究生有学化学、生物、文学等。他很奇怪,觉得在座各位都是人才,为什么不在原来的领域中做,一定要转到商业领域呢?这两年商业精神和商业领袖被社会认可,这是好事;但“虹吸效应”让各个领域的人才都去从商了,没有人再去为兴趣、爱好、担当和用自己天赋解决社会问题选择工作的时候,这恐怕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全民炼钢”了。

  4、尊重

  我们呼唤手艺、呼唤匠心;但有时行动上,却没有尊重价值。比如白领可以省吃俭用买包,但却舍不得充值,成为正版版权内容的会员,网上找盗版。中国旅游团土豪在海外被忽悠得团团转,但在国内旅游碰上民间手艺人,没完没了跟人砍价。当然,这些事也不是绝对的,只是要引以为戒。一句话:工匠精神,需要共同去创造环境。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很浮躁,同时又在意别人的浮躁。

编辑: 李岸
关键词: 工匠精神;博鳌亚洲论坛;博鳌;远见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