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突破技术、人才瓶颈 中国制造抱团搞创新

2017-03-18 21: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 吕红桥)创新驱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位于前列。但是,传统的制造企业该如何创新,一直是一个难题。最新的突破是,围绕中国制造,一些产学研相关单位成立了联盟,抱团搞创新。

  从长远看,创新能给制造企业带来发展的后劲,但从短期看,却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阵痛。为什么会有阵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做了解释。

  卢山:学术界的理论有研究,在做创新的时候,一定是走一个V字型,或者U字型的路线,也就是说效率、利润都会呈现短期下降。那么这个痛苦期,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承担力,能否走出这个V字型的低谷,实际上是每一个企业需要做出的代价。

  更具体来说,创新横向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纵向需要组织体系、产业链条的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制造企业眼前的效益。

  为了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一些企业曾寻求通过引入“外援”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靠引入专家团队,取得了技术突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在激光技术领域,引进由五名“千人专家”为核心的团队,成立湖北省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功率激光和信息激光技术为抓手,实现特种光纤、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的价格垄断和技术封锁。

  现在,这种形式有了新突破。记者了解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海尔集团等多家产学研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这是我国首次以大规模抱团的形式,协同创新。

  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怎么合作,如何对接,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这样表示。

  陈肇雄:加强技术标准、应用推广、先进模式等方面合作创新。对接企业做好桥梁,主动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政策诉求。帮助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结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制定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政策。

  组建联盟之后,三者之间将互为供需,有机结合。比如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说,受下游需求的影响,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会明显变化。

  张斌:实际上包括思辩分析、综合分析,能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各种知识,这是未来的一种人才的意义。包括我们现在高校培养的很多人才是静态的,在未来我们觉得他可能是动态的,他必须要处理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有限的资源,(进行)这种思维的转变。

  

 
编辑: 付若愚
关键词: 技术;人才;瓶颈;创新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