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资源型城市转型四大指数发布 有望助力打破“资源魔咒”

2017-02-19 00: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记者 吕红桥)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发展质量。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资源型城市科学的评价体系,人们很难摸清这些城市转型的优势和症结所在。而2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四个指数,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压力、能力等进行了定量判断。围绕这些指数,经济学家林毅夫等讨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科学之路。

  从北大发布的转型压力、转型能力、转型预警、创新这四大指数来看,资源型城市也是千差万别。比如在转型压力方面,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虹介绍,单从区域来看,东部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主要的压力是资源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西部地区压力最小,但是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突出,转型压力最大的是东北地区。

  李虹:除了从区域的层面关注这个压力指数,还有分生命周期考虑的,因为资源型城市是划分为四个周期的。成长型资源城市压力最小,但是由于发展初期经济压力比较大,成熟型城市的压力较小,环境压力突出,其次是经济社会衰退型的城市压力最大,再生型的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社会遗留问题比较严重。

  而能力指数则显示,中部较为缺乏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数方面,前四位的城市位于东北,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之大。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

  徐林:预警的指数好在哪儿呢?可以让这些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可能日子还过得不错,但是通过预警指数可能能够发现在哪些领域进入了预警状态,可能下面就面临实际转型的困难压力,这样就可以有意识的未雨绸缪。

  创新指数方面,一大特点是指数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地域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对于现象和问题,四份指数报告分别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举措。专家指出,以这四个指数为依托,因地制宜,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有望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

  经济领域有一个术语叫“资源魔咒”,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拥有大量资源,但却不能因此带来好运,反而像一个咒语,捆住了当地发展的手脚。不过,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资源不见得就是发展的负担,关键要看当地政府是否应对得当。

  林毅夫:第一个方面,在管理上透明,避免腐败。第二方面,了解到资源收益波动的特性,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收益节省下来,未雨绸缪。第三部分,如果你能够用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产业转型,那资源型城市应该可以发展得比非资源城市更好。

  比如安徽淮北,以前是有名的煤炭城市,但后来煤炭资源渐渐枯竭,经济发展一度前景暗淡,还留下了大片采煤塌陷区。但当地提前布局,把大块的塌陷区改造成了湿地公园;在小型塌陷区上新建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同时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引进了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一系列措施让淮北成了转型的样板。

  除了地方政府,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央政府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徐林认为,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支持资源型城市或地区,比如振兴东北的政策举措,但还应该提供一个统一的市场环境。

  徐林:我觉得要有一个更好的统一市场环境,不光是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整个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体系应该站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统筹,来实现这种均等化发展。有更好的、更高统筹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更便利的这种社保、社会福利的接续,这样的话人口的流动更容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资源型城市进行结构性改革,也不能忽视企业层面的问题。

  刘伟: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来说,它到处都是产权边界不清的问题,权责不清的问题,那你怎么办?资源型企业一个大的特点是,它最初的企业往往是大的国有垄断企业,所以企业改革很重要,它一定要改造成能足够遵守市场硬约束的能力。

  

 
编辑: 付若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转型;四大指数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