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从“更加积极有为”重回“提质增效”,强调“更可持续”。报告中提出的下调赤字率、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都与当前经济持续恢复形势密切相关,政策落脚点在通过提高效率来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尤其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积极”的内涵在相应拓展。政策的积极与否要结合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也要看同等财政资金是否发挥了更大效能。

  今年的政策基调和具体的政策调整都与我国经济逐渐恢复及风险下降密切相关。

  首先,这种基调和具体政策的调整反映出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及时根据形势调整,不搞大水漫灌,释放高质量发展的信号。这种调整既是主动为之,又是形势使然。

  其次,当前经济持续恢复,经济社会风险下降,客观上要求政策力度要有所调整,回归正常化,为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应对留足政策空间,政策要有可持续性。

  第三,疫情反复仍有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和合理的支出强度,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财政收支形势为紧平衡状态,基层财政“三保”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撑。

  第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财政要有所作为并大有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给端的产业链升级以及需求端的扩大,供给端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需求端的消费和有效投资扩大都需要发挥财政的作用。财政通过中央投资、专项债等直接带动有效投资,同时通过完善个税制度、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优化支出结构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鲜明特征,即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支出方向指向“六稳”“六保”和新发展格局。

  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统筹财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保支出重点的同时提高投入产出比。强化财力统筹和四本预算的衔接,充分发挥每一笔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沉淀与资金不足并存。继续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市场主体过好日子。

  更可持续主要体现在避免政府杠杆率过快上升,强调地方债务风险和“三保”风险,珍惜政策空间。今年的支出和债务规模安排有利于保持政府部门杠杆率基本稳定。同时,减税降费政策重在“优化和落实”,不再强调规模数量效应,而是要更加发挥减税降费对调结构的作用。减税降费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的成本,但是持续减税降费导致边际效应递减,减税降费的效果必须依靠其他结构性改革才能共同起作用。

  保障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支出方向指向“六稳”“六保”和新发展格局。从今年的支出方向看,主要集中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保民生、保基层财政运转、化解风险、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均指向新发展格局。综合来看,财政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反映了财政在紧平衡时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既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更发挥结构性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