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湖州10月21日消息(记者 梁爽)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人流汇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基层治理提出挑战。地处沪苏浙皖中心位置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经过不断探索,为破解城镇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匹配矛盾提供了实践经验。如今,基层治理“织里”样本已经成为长三角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依托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织里镇高铁贯通,距上海、杭州、南京都仅需一个小时车程。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童装产值占中国童装市场的三分之二,也因为产业发展,织里聚集了35万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本地居民的3.5倍。

  由于人口众多,随之产生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一天产生650吨垃圾,比湖州中心城区还要多,小轿车保有量15万辆,交通压力巨大.....织里镇的社会治理在经历阵痛后开展创新探索。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织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采访当天,记者在织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平安大姐”工作室中看到,十几本厚厚的调研卷宗和工作日志整齐的摆放在办公桌上,笔记本里清晰地记录着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节时间、地点、案件类别和调理人,还有基本案情,具体工作内容和调节心得。

  “平安大姐”工作室在调节矛盾纠纷中整理的调节卷宗和平安大姐工作日志。(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我们平常做的最多的就是纠纷调解,主要就是劳资纠纷、经济纠纷和家庭纠纷。”“平安大姐”发起人徐维丽向记者介绍,工作室里28名成员来自全国15个省份22个地区,都是来织里打工的女企业家。“大家都家庭经营的好,生意也做的也好,家里支持还有经济基础,这才有能力来服务大家。”徐维丽说。

  在织里,像“平安大姐”这样的调节团队还有很多。“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因工资、房租、房屋拆迁等引起的纠纷,织里镇形成了由新老织里人共同参与的,以‘平安大姐’工作室、‘吴美丽’工作室等为代表的专业调解团队20多个,吸纳这些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吴兴区织里镇副镇长何良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织里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9.56%,多方力量共治效果已经显现。

  作为一个移民小镇,织里人口密度是杭州主城区的3倍、浙江省的30多倍。人口虽多,但基层治理也有相应办法。吴兴区司法局织里司法所所长王远德介绍,织里镇按照1+9+N的模式,把所有矛盾纠纷的一线受理集成平台都放在了综合指挥中心,同时司法、公安、信访等9大部门,全部入驻多元化解中心。“让群众只跑一趟,这是我们的宗旨。”

  对于调节群众工作,王远德说,他们总结出有一套“五步法”:首先是真情相待稳住对方情绪,其次要法治宣传讲清事理,第三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实情,第四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最后依法协调维护权益。

  对此,何良总结为基础织里需要“制”和“智”结合。何良介绍,为更好地提升效率,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织里镇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先后梳理出“最多跑一次”清单事项531项,通过“网上办”“自助办”等新方式打破了办事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工作效率,完善了乡镇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副镇长何良向记者介绍基层治理经验。(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今年以来,已受理事项20余万项,日均办理千余项。”何良说,这实现了“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办事,实现织里人办事不出织里镇”的目标。

  另外,大量新织里人的落户,为防灾防害、人口管理及非机动车整治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织里镇政府提出了防灾防害“智慧化”、人口管理“便捷化”和非机动车整治“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何良表示,在“智慧消防系统”下,6个办事处、21个社区、34个行政村被划分出301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合专职消防安全监管员,实现了消防安全监管无盲点。

  在“智慧人口管理”下,全镇35万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得了极大便捷。据织里公安统计,截止目前,已有17313家企业、25069家出租房通过“家在织里”APP登记流动人口342000人,高峰期日均登记数为3500人左右,最高一日登记超过11013人,日均登记数是前三年外包模式时的5倍。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环境下,织里镇将紧抓‘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全力将织里打造成‘社会治理先行地、美好生活试验区’,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织里活力’。”何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