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球经济复苏中现新变化 专家:防范风险避免进入下一次危机

2018-11-14 09: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14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整整十年。10年间,全球经济整体走上复苏轨道,但仍未完全摆脱阴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退、金融市场波动、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战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推动人们反思:站在金融危机十周年的十字路口,全球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我们如何避免进入下一次危机?

  “每一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的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和机会。”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13日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如是说。他指出,需要认清“错配”这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词。导致金融危机的“错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贷款人与实际还款人、借款人负债能力与意愿的错配;二是复杂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的错配;三是金融机构本源定位与所经营业务的错配。“对错配的纠正是对常识的回归,是良好、有效公司治理的核心要义。”刘明康说。

  “发达国家仍没有走出周期规律的老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兴市场国家没有摆脱脆弱性的困扰。”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陈四清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10年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全球债务上升,这是我们经历的大变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在全球债务持续上行、股市估值上升的环境下,全球金融机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指出,银行变得越来越健康,但资产管理公司超过银行,企业不再倾向于从银行融资而是从资本市场融资,风险发生了转移。“银行是健康的,但是主要的风险和融资功能不在于银行。”

  面对历次危机,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对之法,其中改革开放便是一条重要经验。陈四清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多次外部危机的干扰、经济保持40年的快速发展,在于坚持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稳妥有序的对外开放、坚持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正确的开放战略,并且适时把握了全球化的机遇,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一开放就灵。”隆国强表示,开放必须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发挥特色优势。

  那么,在全球变局之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金融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去杠杆是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创造条件。用全面的眼光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注意商业银行和长期信用机构在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陈四清则指出,在逆全球化思潮之下,各国政策协调明显减弱,加强金融合作,特别是大国金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深化金融合作的主要途径包括推动金融政策的协调,增强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互信、业务往来和流动性安排,共同抵制市场投机行为等。

  在他看来,面对潜在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需“对症下药”。对发达国家而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更加积极有为,减少经济金融体系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盲目“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政策经验,要避免激进式改革、过度金融开放的发展道路,持续改进内部治理和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要夯实资本基础,增强对各类风险的管理能力,为抵御潜在的金融危机做好准备。

编辑: 王雨馨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全球经济复苏中现新变化 专家:防范风险避免进入下一次危机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退、金融市场波动、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战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推动人们反思:站在金融危机十周年的十字路口,全球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我们如何避免进入下一次危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