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商业航天“快速”升空

2018-04-26 11:33:00来源:经济日报

  4月2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会者在观看运载火箭模型。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当前,世界航天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商业航天已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抢占先机。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如何谋篇布局?航天企业又该如何抢占新航天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4月24日是第3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共筑航天新时代”,这让业界人士又一次将话题聚焦在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上。正如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所言,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航天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专注技术创新

  航天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于商业航天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航天企业发展迅速,一些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

  以运载工具为例,航天科技集团正在研发一种火箭动力可重复使用的技术。“现有航天运载火箭在进入太空和到达更远目的地的能力、成本、运行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不足。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正在通过多种有效手段,降低进入空间的成本。”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技委主任鲁宇表示。事实上,中国的火箭研制人员也一直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领域进行着适合国情的探索。这项技术的成熟可以适度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提升火箭的市场竞争力。

  在商业航天领域,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2017年1月9日,由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生产的“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次纯商业航天发射,从签订发射服务合同到完成发射仅历时8个多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依据计划,运载能力更强的快舟十一号火箭将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快舟十一号单台产品生产周期更是由3个月缩短至1个月,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工艺师符志民认为,以“快”为特征是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高效灵活的航天活动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进入新航天时代,从事商业航天的企业必须围绕“快”字下功夫,以“快”应变,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拓展应用领域

  在我国海洋、野外、山林等区域,地面通信系统通常无法实现覆盖,因此卫星通信成为唯一的通信保障。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国外比较成熟的卫星数据通信系统也未能在中国市场投入运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顺势而为推出“鸿雁星座”,将成为首个能够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

  “鸿雁星座”意味着这一计划将会放飞一群“大雁”,即构建一个由300余颗低轨道小卫星组成的“雁群”。与之相对应的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将可实现全天候、全时段以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为用户提供全球无缝的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据航天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总裁殷礼明介绍,星座建成后,智能手机将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支持用户从地面网络切换到卫星网络,用户终端不变、体验不变,同时可提供两极地区空间组网覆盖、全球通信服务保障、天基导航授时服务、航空航海监视和支持智能终端的互联网及物联服务,实现“用沟通连接万物、让全球永不失联”。

  与之相应的是航天科工正在发展的虹云工程。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组网,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该工程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恰恰契合了当下航天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除虹云工程外,飞云工程、快云工程、行云工程和腾云工程将一同构建起中国航天科工的五朵“商业航天云”,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

  殷礼明有一个判断,面向物联网及大众卫星通信市场,将成为卫星应用市场新的盈利增长点,将会撬动百亿元卫星应用产业。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卫星制造、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地面及终端制造航天全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航天大循环。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刘石泉表示,商业航天产业除了直接带动卫星、运载火箭制造及发射、通信、导航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未来还将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政策环境

  据国家航天局掌握的信息,现在国内从事卫星、火箭包括相关设备设施研制运营的商业公司、商业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30多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李国平认为,一方面,商业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功能存在趋同现象。不同公司选择同一类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业公司,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完全取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存在安全隐患。

  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针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国家层面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李国平说,一方面,国家支持鼓励商业航天发展。政府层面已经采取必要措施推进商业航天工作。譬如,政府将会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家航天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工作。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国家希望能够有序发展。首先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对卫星产业链的描述,卫星应用产业产值是最高的,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所以,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充分投入到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不同种类的卫星应用中。

  “下一步,我们在制定航天发展规划的时候,会将商业航天发展统筹考虑。”李国平说,对于将来能够以商业方式开展工作的,政府会放开,从商业公司采购服务。对于与国家安全密切关联的业务工作,比如运载火箭、发动机等,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也会在一定层面给予鼓励支持。

  据李国平介绍,在国家投资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方面,过去重点针对国家科学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趋势将有所改变,下一步准备对具备资质的商业单位开放。此外,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资源也将实现双向开放共享。“国家投资的一些大型设备设施,将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商业公司、民营企业开放。”李国平说。(姜天骄)

编辑: 马文静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商业航天“快速”升空

当前,世界航天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商业航天已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抢占先机。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如何谋篇布局?航天企业又该如何抢占新航天时代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