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艾诚:哈佛才女的独立财经主持之旅

2014-04-19 13:29  来源:证券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27岁,对一个中国女孩而言,结婚、生子本该是关键词。而她,却在这一年踏上了创业之路。

  艾诚,1987年出生于安徽黄山。2004年,她以黄山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后以四年专业第一的成绩免试保送北京大学。2009年,艾诚申请赴纽约联合国总部战略传播司任实习助理,2011年任职于世界银行总部国际金融部(华盛顿)做投资顾问,后又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关政策硕士学位。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艾诚刚刚结束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双语主持工作。在三天密集的行程中,艾诚全程主持四场“全球商业领袖”的早餐会、晚餐会、微博之夜和圆桌论坛,先后向十多位中外政商界领袖、学者犀利发问,包括北京副市长陈刚,纽约市前副市长Doctoroff,中国知名企业家柳传志、马蔚华、郭广昌,国外知名商界领袖英国标准人寿董事长秦智涛,乐购集团董事长理查德·布罗德本特,前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前英国第一国务大臣曼德尔森等,议题涵盖了中国的改革、房地产、制造业、城镇化建设以及中西方企业合作等领域。

  目前,艾诚与正和岛联手推出的《艾问》访谈第一季《中国商界领袖系列》正在录制中,高西庆、宋志平、秦晓、宁高宁、曹德旺、马蔚华、马云、王石、雷军等十多位中国的商业领袖也正在成为艾问的访谈对象。

  以上是艾诚在成为独立财经主持人后的一个缩影。2014年2月14日,艾诚创办了艾问工作室,“创业以来,我没有一天能在凌晨2点之前睡觉,也没有一天能在早晨7点之后起床,打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想问就问’的平台并不轻松。”谈起创业的感受,艾诚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艰难,但是人生从未如此快乐、踏实过”。这“艰难”和“快乐”二词背后,是当下中国创业大潮里一道特别的美丽风景。

  “艾问会是一个独立、犀利,同时不乏幽默的财经媒体品牌,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受众提供一个‘想问就问’的平台”,艾诚坚定地说。

  而独立、犀利,同时不乏幽默,也是艾诚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

  放下虚荣和嫉妒

  拥抱生活的初心未变

  17岁第一次从黄山坐火车进京上大学的那个小姑娘,或许不会想到,十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一个与全世界数百位政要、商要有独家对话的“名记”。

  在联合国实习的经历,对这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而言,可谓“眼界开阔到了极致”。艾诚回忆,每天的工作是中午12点在联合国总部组织新闻发布会,世界各国的媒体都会举手向联合国新闻发言人提问。因此,她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政要,包括外交官、总统、总理,以及各国明星。

  一次偶然的机会,艾诚在世界银行参加年会时,偶遇CCTV采访团队临时需要一名双语主持人救场访问“央行行长和财长”。一次不经意的志愿帮忙,成就了艾诚作为CCTV驻纽约财经评论员的职业生涯。她的工作是到世界各地的达沃斯、G20、IMF等财经峰会专访国际财经人物,一年内飞了十来个国家,先后采访了IMF总裁拉加德、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等近百位政商界领袖。

  名校背景,国际平台的工作,让她的履历如珠宝般熠熠生辉,令人艳羡。然而,她十分清楚,光鲜的外表背后,不变的是自己努力拥抱生活的初心。

  “父母曾跟我说过一句话,女孩只要放弃两个天敌,一生就会很轻松,一个是虚荣,一个是嫉妒。”艾诚坦言,“虽然联合国、美国、纽约放大了自己的世界,你可以很虚荣地跟别人说你在纽约工作,在联合国组织新闻发布会。但扪心自问,你真正做了什么,实实在在地产生了什么效益?其实挺悲哀的,我都还没有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做些什么。”

  回顾大学本科期间,艾诚曾在CCTV新闻评论部实习,跟的是白岩松的《新闻周刊》栏目。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日后身在大洋彼岸依旧每周守候着看这个周播节目,看着看着竟会流泪。“有时候看国内的灾难和社会新闻,心里也会很纠结,会觉得自己有些无力。”这种感受,恐怕源自新闻科班女内心的那一点理想,也许这就叫使命感。

  “我在美国期间,正好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非常严峻的时候,美国经济非常低迷,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他们会问我你怎么看中国,但当时的我只能传播一个我浅显理解的中国。但是我知道,我们青年怎样,中国就会怎样,需要携手走的路还有很长。”

  2009年,本可以继续留在美国工作的她,毅然决定回国做媒体。

  不过,一次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参观经历,让她暂缓了回国的计划。理由是,此时的自己还不够强大。

  “记得第一次走进哈佛校园,看到一位大一的哈佛女孩向全球的一群游客介绍哈佛的起源。”女孩身上洋溢的自信感染了她,“后来我走进一个教室旁听,内容是领导力演讲,‘假设您是一个即将倒闭的企业领导者,该如何向员工和团队开最后一场会’。与国内不同的是,哈佛的课堂是学生主导和分享的思想盛宴。”

  在哈佛校园和一个美国同学的闲聊中,艾诚发现,在这里学习的人都很“疯狂”,天天做着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的事情。“那个男孩是一个牛津大学毕业的美国人,他正在策划从北苏丹的难民中挑选几个优秀的人到美国学习,他做这些事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美国人,而是关注人性。”

  理想主义的艾诚没有一丝犹豫,只要觉得值得,就会勇敢地去做。经过一番申请,艾诚顺利成为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学生,继续丰满自己的羽翼。

  让理想更理想

  让现实更现实

  完成哈佛的学业后,艾诚实现了当初所作的回国做媒体人的决定。

  她曾在第一财经做过一档双语主持栏目,此后,便成为不少大型财经论坛的御用主持人。谈到主持,艾诚有些兴奋:“论坛主持人要把嘉宾了解得很清楚,要针锋相对,观点犀利,形成思想的激辩和碰撞,还要做好现场几千人的互动。在那个信息激荡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挺享受的。”

  艾诚强调,自己非常喜欢主持人这个身份,这是她选择拥抱生活的方式,即便是串场,也认真到了极致。她把每一次的提问看作观众交给自己的一份莫大荣幸,因此会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只问有用、有趣的犀利问题。

  然而,艾诚并不满足于这种状态。理想主义的她喜欢“让理想更理想,让现实更现实”,要做到最好,只能携手最优秀的团队一起走。

  不过,她认为自己赶上了对创业者而言最幸运的时代。“1978年改革开放时候的创业者是艰辛的,92派做出选择是胆战心惊的,而在21世纪的中国创业使我们享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和尊重。比如今年3月1日《公司法》的改变也是一个讯号,办企业不需要注册资金了,我能感觉到时代变了,变的越来越好了。这是一轮新的创业大潮,不求成功但求成长,当你真的能知道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社会需要你做什么的时候,上帝会为你开路”。

  “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虽然辛苦,但很多事情都很顺利。”艾诚强调,之前善缘的积累很重要。

  艾诚介绍说,艾问工作室正在全力打造核心产品《艾问》系列。目前,艾问工作室团队不到10人,包括全职、兼职,不过,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内容组、导演团队等一应俱全。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艾诚刚刚把《艾问》节目的国内播出渠道稳定下来,包括电视、广播、杂志、报纸,各选了一个独家合作对象。“都是我一家一家登门拜访,自己做销售、市场、写提纲、做设计”。

  关于独立,艾诚有自己的理解。她坚定地说,“我想独立于任何媒体集团、电视台、广播电台来做主持;我想保持内容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有商业倾向的采访需求,保持一个媒体品牌的客观、独立、独到,实践真正的新闻理想和媒体理想;我想独立地开发各种传播渠道,把一次采访设计成适合不同播出渠道的产品,除了传统的电视台渠道之外,网络视频、广播、财经类刊物、报纸、高铁、地铁、航空等各种传媒平台都是渠道。我想在中国现有的媒体环境下做一些尝试,让主持人更独立,让内容更独立,让优质的产品播出渠道更独立”。

  据了解,为了保持内容独立,《艾问》暂时不接受任何外部投资。《艾问》节目计划十期为一个系列。第一季《中国商界领袖系列》采访中国商界的弄潮儿,第二季则是十位中国当代地标的设计师,第三季是全球十位中国通。《艾问》提出的口号是:艾问,想问就问。艾问的问题不全部是艾诚的问题,很大部分是来自市场的问题,大家关心的问题。想问就问,所有人都可以向艾问的嘉宾提问,最犀利和最幽默的问题会被全世界听到。“事实上,采访高西庆、宋志平的时候,很多精彩的问题,都是来自艾问亲友团的问题,而现在我们也在征集对艾问后续采访嘉宾的问题。”

  艾诚有时上午在上海主持一场金融论坛,下午就要飞往北京与《艾问》采访嘉宾对象进行前期沟通,晚上还得跟合作方沟通节目播出和推广的事宜,第二天一早又要开始录制访谈节目。开启了“飞人”模式的艾诚,根本停不下来。

  在她看来,一个人专注的时候最性感,如今的自己,已奔赴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虽然辛苦,虽然艰难,但显然达到了她认为的最“性感”的状态。

  “如果你懂你的专业,你会发现大有蓝海,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凭借我自己对主持的理解,对市场的判断,我发现《艾问》有它的市场,是被需要的,这就足够了。至于竞争对手,我认为《艾问》不需要和任何对手竞争,在一个行业里,有老大,也有老二、老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这是自己的一种心态。”

  如果选择留在世界银行工作,可以享受年薪12万美元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如果选择在国内任何一个财经媒体做主持人,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和万众瞩目的荣耀……而这些,艾诚都选择了放弃。

  “善取不如善弃”,如果那个东西对你来说没有那么大的价值,除了外在的评价,或普世价值观认为高大上,那你的灵魂就是被束缚住的,“你真正要选择的是你自己觉得那是个机会或价值的东西”。

  事实上,即便是在创业精神被广泛推崇的今天,大部分中国父母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体面、安稳的固定工作,而不是去创业。艾诚能够放手去创业,与父亲的支持不无关系。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艾诚告诉记者,自己生活在田间山林里,四周都是山,她天天漫山遍野地跑,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

  如今,艾诚则在这样一个“没有边界”的精神世界中畅游,她相信:“一件事情,如果你想做、你能做、社会也需要你做,它就没有边界。”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贾国强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